中国新闻


长期使用手机不利于青少年健康

  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ETRI)21日公布的最新研究显示,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发生“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亦称儿童多动症)的可能性越高。

  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对手机电磁辐射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40%,更容易受到电磁辐射的伤害。此次调查的主办方韩国广播通信委员会表示,为了让青少年尽量避免手机电磁辐射的伤害,将于年内制定青少年手机使用指南。

  据悉,这是世界上首个指出使用手机和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有直接关系的报告。近来,世界上相继出现了很多“血液铅浓度越高,青少年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发病率越高”的研究成果。韩国一名教授表示,对于血液铅浓度高出平均值50%的青少年来说,过多使用手机,患上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相关阅读

  逛英国小镇无需导游 旅客手机扫条形码可获讲解

  "苹果"发烧友迎福音 日公司推出超薄手机防水套

  调查称手机让英国人越来越失礼 如厕不忘发短信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少年儿童的阅读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最新出炉的2012年上海少年儿童微阅读现状调研显示,口袋书开始平淡,而开机化阅读兴起,借助网络、手机等技术手段的微阅读,已渐成少年儿童阅读的“新宠”。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杨江丁认为,应关注这一阅读走向,倡导少年儿童多元化阅读,深阅读与微阅读优势互补。

新媒体为微阅读提供条件

近日,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在全市小学五年级及初中1400名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新媒体时代里,各式各样的新媒体终端陆续被家庭用户拥有,大约52.7%的家庭拥有了如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终端,这为少年儿童接触微阅读提供了条件。虽然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仍是现在孩子们上网的主力设备,但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终端上网的孩子也已达到47.9%。

主持这一课题的上海市少儿研究中心教研员鲁旻说,微阅读,是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口袋书、手机报微博等都是微阅读的代表形式。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为“微阅读”推波助澜。调查发现,70.8%被调查孩子家长的手机属于智能手机,约60.9%的孩子有了专属手机,其中,占被调查对象总数33.1%的孩子拥有智能手机。

仅两成孩子看口袋书

与前几年热闹的景象相比,口袋书开始趋向平淡。调查发现,只有21.9%的孩子经常看口袋书。访谈也显示,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口袋书存固化印象,即有简化名著或低级无聊之嫌,致使他们不支持少年儿童阅读口袋书。相比之下,利用新媒体终端阅读的方式逐渐赢得少年儿童的喜爱,特别是“手机短消息(42.9%)、微博(40.8%)、电子书(32.7%)”这三大类。

不过,少年儿童阅读娱乐化倾向值得关注。无论用哪种方式,少年儿童“微阅读”消遣性、娱乐化、无厘头的特点不断增强。本次调查中有四成孩子玩微博,这些孩子在微博上最关注的内容是:同学好友(69.6%)、时尚娱乐(58.2%)、星座运程(51.2%)。二成被调查对象表示会常看口袋书,动漫类、笑话类、星座运程类的口袋书是少年儿童比较喜欢的类别,所占比例依次是60.7%、58%、32.4%。

调查还显示,同样是娱乐化的需求,男女生的选择略有不同。微博上,关注运动资讯的男生要比女生多(27.2%、12.9%),而女生比男生更喜欢星座运程(56.6%,42.9%);阅读口袋书的男生比女生更喜欢游戏攻略(42%,8.8%)和笑话(65.8%,55.2%),而女生比男生更喜欢看星座运程(41%,24.7%)、言情小说(14.2%,6.6%)。

将微阅读导向智慧阅读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微阅读”已逐渐对少年儿童形成无法抗拒的多元影响。面对调查的结果,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杨江丁表示,每种阅读方式都存在同样明显的优势与劣势。“微阅读”的量永远替代不了深阅读的质量。因此,我们要在少年儿童中倡导多元化阅读方式,教会他们“深读”和“微读”相结合方法,引导他们按需出发,逐渐走向智慧阅读。

目前,对少年儿童阅读现状的研究,尚处于割裂与后置状态。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教研员鲁旻指出,技术的变革导致少年儿童阅读影响出现显性和隐性两种状态,“微阅读”导致隐性影响更为突出。在调查中,孩子们可不受时空限制登录微博,如课间休息、坐车吃饭等无聊时、起床或睡前、双休日。

团市委少年部部长赵靖茹强调,学校、团队组织要积极与社会联动,建立多维的少年儿童阅读动态关注机制。多学科、多角度、多向度、多维度研究反映少年儿童线上线下的阅读需求、阅读工具选择、阅读方式创新、阅读策略应用、阅读心理、阅读误区等等。只有清晰把握少年儿童生成性的阅读状态后,才能积极应对、有效引导,并及时消解由阅读引发的道德危机,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越南15岁少年杜文勇(左)和他10岁的弟弟。 

  据“中央社”28日报道,越南河江省一名15岁少年,身高仅80厘米,体重只有11公斤。他自两岁半罹患肺炎后,10多年来不再长高,也无法躺着睡觉。

  这名叫杜文勇(Do VanDung)的少年在患病的10多年来,头顶不长一根头发,经常发烧且呼吸困难。

  报道还称,过去10多年来,杜文勇不曾躺下睡觉。只要他一躺下来,就会不停地咳嗽、呼吸困难,全身发紫。因此,他都靠着父亲的肩膀睡觉。

  至今医护人员仍然没有找出杜文勇的病因,他也曾前往多家医院治疗,医生都束手无策。

  今年杜文勇获得越南政府发给残障人士免费医疗保险,但军方医院不仅未查出病因,反而发现肺炎病情更加严重。根据检查,杜文勇罹患慢性肺炎和天生脊椎畸形。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从金庸小说里无法获得现代公民意识 图为学者王彬彬

核心观点

金庸的小说让人麻痹现实,消解人们改造现实的冲动,只是一种精神骗术,但太多的人不够聪明,总是心甘情愿被骗。

沉溺于武侠世界的青少年,往往脑子里装了一大堆与现代公民意识冰炭不可同器的东西。这样的青少年在中国多起来,对中国社会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绝非幸事。

金庸所虚构的“武林世界”,是个仙界和魔界相混杂的世界,没有需要起码的物质生活条件、具有世俗意义上的七情六欲的人。既然并没有“人”,所谓“人性”又何从谈起?

在诸多学者中,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彬彬是个坚定的“倒金派”。记者日前采访他时,王彬彬表示,已不研究金庸小说,但仍然坚持他几年前的观点,金庸的文字,虽然是通俗作品的代表之一,但也不过是曾经在中国文学叱咤一时的“鸳鸯蝴蝶派”在当前的复活和变种。金庸的作品都属于“帮”字号文学——“帮忙”或“帮闲”,麻痹人们对现实的感觉,消解人们改造现实的冲动。

金庸小说不利于现代公民意识建构

王彬彬认为,把金庸视为曹雪芹之后,中国小说第一人,评价太过。金庸的小说如此“低端”,却一直有人追捧,是因为金庸的小说,虽然只是并不高明的精神骗术,但太多的人不够聪明,总是心甘情愿被骗。

同旧武侠小说一样,金庸武侠小说也有着不良的社会影响。对于金庸小说的社会影响,可以从多方面看。作为一种“文化工业”,正如前面指出过的那样,它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以引导人们逃避现实的方式来肯定和维护现实,起着“社会水泥”的作用。从对青少年心智的影响来看,它不利于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青少年现代公民意识的建构。

金庸所虚构的武林世界,是一个非逻辑的世界,现代生活的逻辑在那里往往不管用。沉溺于这个武林世界的青少年,很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思维混乱。而这个武林世界也是一个与现代民主与法制社会格格不入的世界,沉溺于这个世界的青少年,往往脑子里装了一大堆与现代公民意识冰炭不可同器的东西。而这样的青少年在中国多起来,对中国社会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绝非幸事。

金庸小说只有神魔没有真正意识上的人

有人曾经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脱离旧武侠小说的类型,把武侠精神提升到了人性普遍意义的高度,很多人也热衷于研究金庸小说中的人性描写。但是,王彬彬认为,一部小说是不是写人性,或者说是不是写了人,并不是说你有个“人”的名头就可以了。写人或写人性,这是一个历史概念。当人对“人”的理解达到一定层次,我们的作品就会出现这一定层次上的“人”,我们便可以说这个作品中有了人。所以古希腊的神是神话时代的人,古罗马的英雄 (半神的人)是英雄时代的人,中世纪的骑士是骑士时代的人,到了文艺复兴以后,人又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先是贵族式的,再是道德式的,再是平民式的或称普通人。金庸小说中那些武功或高或低、品性或正或邪的角色,的确不能算作通常意义上的“人”。他们来无影、去无踪,人类生存的种种现实性制约对他们都不存在。他们有时像神仙,有时像妖魔。他们是另一类动物,是金庸虚构出来的一群怪物。这样的动物从来不曾真正地存在过,也没有丝毫现实存在的可能性。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有的是英雄或侠,人是不见的。这种毫无现实性的创作,我们怎么可以把它称为“人”?

金庸所虚构的“武林世界”,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所生活的世界。用正常人的理性眼光看去,那是个仙界和魔界相混杂的世界,或者说像是一座精神病院。在那里,没有需要起码的物质生活条件、具有世俗意义上的七情六欲的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然并没有“人”,所谓“人性”又何从谈起?

王彬彬认为,作为一种大众文化,金庸的小说同充斥于荧屏的电视连续剧一样,写了许多爱情,也不可能不写许多爱情。而金庸小说里的所谓“人性”,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其中的那些莫名其妙的爱情来表现的。无论是写爱情,还是写别的什么,金庸都不受现实可能性的制约,都无须考虑是否真实的诘问,他唯一要考虑的,是读者的口味,对于这样写出的爱情,竟有人推崇不已,并将其作为现实中实有之物一般来分析、研究,总难免让人觉得滑稽。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编辑同志:

正在荧屏热播的新版《水浒传》中,帅哥美女演员富有朝气的表演、绚丽的特技、“时尚”的造型、精彩的武戏、雷人的台词,尤其是不少故事情节的新潮改编,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和青少年学生争相收看。

但笔者认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86集“新版”不一定每集都得看。家长要积极做足“功课”,指导子女有选择地收看。

例如:武松“大闹飞云浦”和接下来“血溅鸳鸯楼”,就不适宜青少年学生收看。这集中,近10名杀手被武松打得落花流水,脸上、身上伤痕累累,鲜血满地,场面血腥。特别是搏杀蒋门神的过程,用特写镜头突出了蒋肢体残缺的惨不忍睹场面,实在是少儿不宜。

不过,“鲁智深为救二女子牺牲一生”的故事,却值得家长向子女推荐。救助的第一个女子是素昧平生的卖唱女金翠莲。闻知郑屠欺压凌辱金氏父女后,于是便“拳打镇关西”,体现了鲁智深嫉恶如仇的性格;救助的第二个女子是林冲的妻子张氏,故事描绘了鲁智深“粗中有细”的另一面。鲁智深为救二女子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成为“新版”中品格高尚的“独行侠”,值得青少年学习、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水浒传》的“武松打虎”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已入选语文课本。“新版”中上述二则故事现已播完。为配合中小学语文教学,建议教师能否在上述课文开讲前再播放一遍,帮助学生更形象地学习古典文学名著。退休教师肖庆复

记者附言

对于新版《水浒传》将原著故事情节和人物进行的改编,网络上争议不少,赞成的和反对的理由各有一大把。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对于其中局部打斗场面过于血腥,大家基本上都认为大可不必。我国现在还没有明确出台影视节目的分级制度,一部电视剧在暑假这个当口,而且是黄金时段播放,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因此,读者肖老师的提醒不无道理,希望能够引起“爹妈们”重视。

本报记者 叶米羊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我问5岁半的儿子心目中的英雄是谁,他说是奥特曼、铠甲勇士。我将赖宁的故事说给他听,问他愿不愿意当这种英雄,他说“不”。问他原因,他说,“死了就见不到爸爸妈妈了”。这种朴素和童真,对于新时代少年英雄的解读,具有积极意义。

时代需要英雄精神,更需要将这种精神建立在生命敬畏感之上,《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了“见义智为”条款就是明证。

《中国少年报》的一份资料介绍,1949年至1985年涌现的少年儿童先进典型中,经中央和省一级表彰的有36人,其中救人、救火、救牲畜、救火车及与坏人斗争的有33人,占91.7%,5名少数民族的少年儿童榜样,事迹都是与风雪搏斗保护牲畜。过度强化少年英雄精神,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误导甚至是伤害。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由于榜样教育的科学性不够,影响了宣传教育的效果,有的甚至带来了一些严重的不良后果。”

奥特曼、铠甲勇士等虽是虚构的,但充满了时尚和动感色彩,孩子们更喜欢在其间寻求慷慨、勇敢、坚强等精神。同样能得到精神激励和成长,何必非要用生命置换呢?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科学网(kexue.com)讯 现如今相信多数孩子放暑假都会宅在家中上网,过度的上网不仅对孩子们视力有影响,更重要的这可能会导致脑萎缩。

  中国及美国专家发表研究报告,警告过度上网可能导致青少年脑部出现变异,令大脑皮层中负责处理情绪、语言、视觉、听觉等功能的灰质萎缩,长远影响集中力、记忆力、决策力甚至定立目标的能力,也会削弱青少年的克制能力,容易导致不当行为。

  专家估计,中国约有2400万名青少年上网成瘾,有关研究也以中国大学生为对象。来自北京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和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等的研究人员,先以一份国际公认、由8条是非题组成的问卷,找出18名上网成瘾的19岁大学生,他们平均每週上网6。3天、每天花8至13小时(平均10。2小时)玩网上游戏,全部都没有滥药习惯。另外18名每天上网少于2小时、没有上网成瘾的同龄大学生则为对照组。

  研究人员为两批学生分别进行脑部磁力共振扫瞄(MRI)比较,结果发现,上网成瘾者大脑的灰质均出现萎缩,而且上瘾时间愈长,灰质萎缩得愈严重。此外,大脑内部负责传递信息的白质也出现改变。研究人员称,这些脑部结构变异是由上网成瘾所导致,会令青少年认知功能出现缺陷,更容易对互联网产生依赖,甚至出现长期功能障碍。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成人世界里,何时告别心头“五道杠”

5月31日,武汉市召开第六次少代会,因“五道杠事件”陷入舆论漩涡的黄艺博,由于已是初中生,自然卸免了武汉市少先队副总队长的职务,从此告别“五道杠”少先队袖章。黄艺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有点委屈,但不怨恨任何人。”(6月1日楚天都市报)
  
  胖胖的脸蛋,浅浅的微笑,这是一个看上去比同龄人略显成熟的少年。令人欣慰的是,经历了如此猛烈的舆论重压,这个少年还能有这么好的心态。虽然能不怨恨别人,虽然能保持恬淡的心态,但黄艺博还是有些不明白:“十二三岁的我,与周总理小时候一样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有什么不对?”
  
  这个少年的困惑,难以用三言两语回答。究其根本,还需从成人世界求解。
  
  “五道杠事件”从深层次讲,体现的是人们对官本位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的反感。放眼当今的成人世界,官本位和官僚主义就像一个流毒甚深毒瘤,腐蚀着这个社会的纯真。在这个毒瘤影响之下,一些人做事说话渐渐形成了“假大空”的恶习:不喜欢说真话,喜欢说假话;不喜欢实事求是,喜欢夸大其辞;不喜欢就事论事,喜欢打官腔、泛泛而谈。对于“假大空”的恶习和官僚主义作风,公众厌之久矣、恨之久矣。
  
  因此,当戴着“五道杠”袖章、顶着副总队长“官帽”的黄艺博出现在网上,当那些带有“官腔”的博文和作文流布于民间时,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对黄艺博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这对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不但难以理解,而且难以承受。
  
  毋庸置疑,黄艺博是个受害者。当人们将眼睛盯在一个孩子肩上的袖章上时,是否检视过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咱们脑子里是不是还有一些官本位思想?咱们接人待物是不是还有一些官僚主义作风?咱们的内心世界里是不是也有个“五道杠”?!又或者说,咱们是不是在坚决地摒弃和反对官本位思想以及官僚主义作风呢?
  
  因此笔者认为,相比孩子来讲,成人世界告别“五道杠”显得更为迫切。因为你不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天生穿着防辐射服,能够完全不受成人世界陋习的影响;你不能放任成人世界毒瘤滋生,却要求孩子们永远看不到听不到。
  
  黄艺博已经告别了肩上的“五道杠”,盼望他今后不再被打扰,安安静静地生活,快快乐乐地成长。而成人世界的人们,你们何时才能告别心头的“五道杠”?
 

□王孝武(湖北)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图为毛泽东床边队满了书

在延安时毛泽东曾两次寄书给正在苏联上中学的儿子岸英和岸青。1939年寄去的一批书,途中丢失了。1941年1月寄出第二批书时,他写信说:“关于寄书,前年我托西安林伯渠老同志寄了一大堆给你们少年集团,听说没有收到,真是可惜。现再酌检一点寄上,大批的待后。”少年集团,泛指和岸英、岸青一起读书的中国学生。

毛泽东随信附了一张书单,并注明了册数。上面写道:“精忠岳传2,官场现形4,子不语正续3,三国志4,高中外国史3,高中本国史2,中国经济地理1,大众哲学1,中国历史教程1,兰花梦奇传1,峨嵋剑侠传4,小五义6,续小五义6,聊斋志异4,水浒4,薛刚反唐1,儒林外史2,何典1,清史演义2,洪秀全2,侠义江湖6。”

《子不语》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大才子袁枚写的笔记小说,正编二十四卷,续编十卷,都是怪异的民间故事,包括神狐鬼怪、三教九流。《何典》是清乾嘉年间上海才子张南庄用吴方言写的讽刺滑稽小说,通篇描绘了阴曹地府里的形形色色的鬼。毛泽东向儿子推荐《子不语》、《何典》这两种带有“野狐禅”味道的书,似乎有点出乎意料。但更令人意外的是,毛泽东居然寄出了好几部武侠小说,如《小五义》、《续小五义》、《峨嵋剑侠传》。反观时下为提高学生素质而推出的种种必读书目,谁会选入《子不语》、《何典》、《小五义》、《峨嵋剑侠传》、《薛刚反唐》等?这是胸襟所使然! (摘自《中华读书报》)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 5日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控制烟草的内容首次出现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控烟人士对此表示热烈欢迎。

“五年前,中国的控烟工作刚刚起步,没有被纳入 十一五 规划。”全国政协委员岳秉飞说,“中国的控烟步伐一直比较缓慢, 十二五 有这么一个大动作,很不容易。”

积极致力于控烟的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宜群认为,中国将控烟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既是政府的公开表态,也是今后五年的努力方向。

“中国特有的烟草文化使得控烟难上加难,我们希望新的五年规划能够推动控烟工作,实现室内工作场所、室内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100%禁烟。”吴宜群说。

2010年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全球成人烟草调查 中国部分》报告显示,中国男性二手烟暴露率为74.1%,女性为71.6%。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烟草消耗第一大国,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

“烟草害人像 温水煮青蛙 ,缓缓的,但代价相当大,控烟是关乎中国人民生健康的大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姚乃礼说。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杨功焕警告说:“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烟草归因疾病负担高峰,与中国 人口红利 期的结束不期而遇。这无疑将使全社会面临沉重的疾病负担,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中国是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签署国之一,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该公约于2006年1月在中国正式生效。这被视为中国烟草控制的一个里程碑。

但在今年1月发布的《控烟与中国未来 中外专家中国烟草使用与烟草控制联合评估报告》指出,中国吸烟率仍然居高不下,烟草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40%,与《公约》要求差距巨大。

“中国的控烟效果微弱,很大原因在于:国家层面上尚无控烟的独立法律。”吴宜群说,中国一些城市如上海等地已经出台地方性控烟法规,但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立法参照依据,各城市在禁烟场所、禁烟范围、执法力度等方面参差不齐,法规的效力有限。

吴宜群认为,国外香烟包装都印着显眼的警示图片,但中国的烟包依然“美丽”,香烟的直接和间接广告更是无孔不入,导致控烟效果不理想。同时,烟草业政企分开是国际大趋势,中国烟草行业应将行政管理职能与烟草生产经营管理职能剥离。

2010年中国烟草业总经济效益为2379亿元,但据两位经济学家程郁和张小林的研究,烟草业当年造成的社会成本高达2997亿元。

“中国的控烟履约机制亟待调整,必须改变被烟草行业左右的局面,否则中国的控烟难有实质性进展。”吴宜群说。

有数据显示,中国的青少年烟民达5000万人。岳秉飞委员长期研究青少年控烟问题,他认为,中国影视节目中的吸烟镜头对青少年造成了不良影响。

“国家应出台法规,净化荧屏 烟雾 ,并严格禁止烟草生产商、广告商、销售商等针对未成年人促销烟草的各类活动,各级学校、青少年组织和社团,不得举办或参与烟草业主办或参与、赞助的一切活动。”岳秉飞说。

对于未来五年中国的控烟前景,一些专家表示较为乐观,认为中国将控烟写入新五年规划,显示了政府对控烟的关注和决心,也有助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政府在改变公众吸烟态度和控制烟草蔓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无烟草青少年运动组织副主席文斯·威尔莫尔说,吸烟在美国也曾一度流行,但当人们了解到烟草的健康危害,以及烟草企业如何误导大众之后,吸烟率甚至下降了一半以上。(参与采写:李惊亚、夏冠男、白旭、倪元锦)

责任编辑:NN049(本文来源:新华网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