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4.黑鹰妈妈:眼见骨肉相残

黑鹰妈妈:眼见骨肉相残(图片来源:Chris Du Plessis/Gallo Images via Getty Images)黑鹰妈妈:眼见骨肉相残(图片来源:Chris Du Plessis/Gallo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黑鹰妈妈不会阻止孩子间的争斗,尽管这种斗争往往导致丧命的惨剧发生。福布斯指出,黑鹰巢穴内会爆发“暴力冲突”,父母只会袖手旁观,任由年长的孩子杀死弟弟妹妹。他说:“这与亲手杀死亲骨肉没什么分别,长子与母亲合作,导演了这一幕,母亲也很愿望看着这一切发生。”

  这种骨肉相残看似残忍,但在很多鸟类身上均较为常见。幼仔间的争斗可能帮助食物资源实现合理分配,确保身体最健壮的孩子存活下来。黑鹰妈妈关注的并不是某一个孩子,而是整个家庭的繁衍生息。

  5.Hooded Grebe妈妈:偏向老大

Hooded Grebe妈妈:偏向老大(图片来源:Erwin and Peter Collaerts)Hooded Grebe妈妈:偏向老大(图片来源:Erwin and Peter Collaerts)

  由于抛弃亲骨肉的行为,Hooded Grebe妈妈也是动物世界的最差妈妈之一。Hooded Grebe妈妈使用腐烂的植物建造漂浮的巢穴,与“老公”一起孵化两枚蛋直到其中一个孩子出生。福布斯说:“一旦长子出生,Hooded Grebe妈妈父母便带着它离开巢穴,任由幼子自生自灭。它们只把精力放在长子身上。”Hooded Grebe妈妈这么做就是为了保险起见,即使长子出问题,至少也有一个孩子存活下来。福布斯说:“大型捕食性鸟类往往采用这种方式。”

  6.长尾南蜥妈妈:自私的悲观主义者?

长尾南蜥妈妈:自私的悲观主义者?(图片来源:Arthur D. Chapman)长尾南蜥妈妈:自私的悲观主义者?(图片来源:Arthur D. Chapman)

  如果长尾南蜥妈妈产了一窝蛋并且周围有很多捕食者,它们会在孩子孵化前将蛋吃掉。福布斯表示,这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一种做法,它们要用这种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确保能够进行下一次繁殖。他说:“长尾南蜥妈妈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捕食者的存在让它的孩子没有任何活下去的可能,它只能选择吃掉蛋,实现营养的再循环。”

  7.野兔妈妈:抛弃骨肉

野兔妈妈:抛弃骨肉(图片来源:Jack Milchanowski, Visuals Unlimited)野兔妈妈:抛弃骨肉(图片来源:Jack Milchanowski, Visuals Unlimited)

  孩子出生后,野兔妈妈便将它们抛弃在窝里,在最初的25天,它们每天只在窝里呆大约2分钟,给孩子喂食。在此之后,年幼的孩子就必须自食其力。兔子肉味道鲜美,捕食者尤其喜欢吃小兔子肉。为了保护孩子,野兔妈妈将它们藏在地下隐秘的兔子窝,让它们能够存活下来。虽然照顾孩子的时间十分有限,但却能够提高它们的存活率。(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三, 26 8月 2009 20:10

树袋熊:不是熊的“熊”(图)

一只树袋熊妈妈正和自己的孩子在树杈上休息。
一只树袋熊妈妈正和自己的孩子在树杈上休息。

  概况

  树袋熊通常被人们称为考拉。虽然名字中有个“熊”字,但这种招人喜爱的动物并不是熊家族成员,而是一种有袋动物。出生之后,考拉宝宝会留在妈妈的育儿袋内生活大约6个月。可以爬出育儿袋后,小家伙则会趴在母亲的背上或者依附在腹部。它们会与母亲共同生活大约1年时间。

  考拉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部,当地拥有大量它们最喜欢的桉树。考拉极少离开桉树,锋利的爪子和适于抓握的脚趾能够让它们轻轻松松留在树上。白天的时候,考拉会留在树杈或者隐蔽处睡大觉,睡眠时间长达18个小时。醒着的时候,尤其是在晚上,它们会痛痛快快地享受桉树叶。

  考拉并不需要摄入大量水,身体所需的绝大多数水分均来自桉树叶。一天之内,一只考拉便可消灭相当于自身体积的桉树叶,大约在2.5磅左右(约合1公斤)。有意思的是,考拉甚至会将树叶储存在育儿袋内。

  考拉的消化系统非常特殊,长长的消化道允许它们分解难于消化的桉树叶并且不被树叶中所含的有毒物质伤害。桉树叶中含有非常难闻的油,气味与止咳药片类似,由于吃喝拉撒都在树上并且每天吃掉大量桉树叶,考拉也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一个“臭球”。

  上世纪20和30年代,大量考拉遭到捕杀,数量直线下降。在再引入计划的帮助下,考拉数量得以回升,但当前的数量仍然很少并且较为分散。考拉需要很大的生活空间,每只考拉需要分配到大约100棵树。在澳大利亚林地继续呈萎缩之势的情况下,如何帮助考拉家族复兴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基本信息

  类型:哺乳动物

  饮食结构:食草动物

  野外平均寿命:20年

  身长:23.5至33.5英寸(约合60至85厘米)

  体重:20磅(约合9公斤)

  保护现状:受威胁物种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网6月7日电 (肖媛媛)2011年全国高考开考今日开考,教育部在考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这是自2008年以来第三年出现报名人数的较大幅度下降。有专家指出,如果生源的持续减少能让高校产生危机感,也许有利于中国的高校教育改革,让高校教育更务实、更重质量。然而当前众多高校却仍忙于靠录取优惠政策等“抢生源”,却忽视了“修炼内功”。

  报名人数连年走低 录取率屡创新高

  高考生源自2008年突破千万之后开始全面下降,并呈现出持续加速下降趋势,2010年高考考生报名人数锐减至957万。2011年这一数字继续下滑至933万,仅有12个省区高考报名人数较去年增加,且大多数分布在西部地区。

  分析称,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带来的适龄人口下降是高考生源连年下滑的主要原因,次因则是放弃报名、放弃考试、放弃入学的“三放弃”现象的增加。

  与高考生源人数发展趋势相反,高考录取率近几年则持续走高。近三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快速增长,已从2008年的57%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61.7%,2010年更达到了69.5%。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显示,2011年全国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计划675万名。预计今年全国平均录取率比去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达到72.3%。

  据统计,2010年全国有8个省市高考录取率超过80%,过去“上大学难”的生源大省的录取比例也出现了快速增长:山东省2010年高考录取率达到79.72%;湖南省攀升至81%左右;黑龙江甚至突破了90%。

  高考录取率近年来持续攀升,而学龄人口却在逐渐减少,“这意味着很多高校未来不仅不能扩招,甚至还要减招。”教育界专家表示,这一趋势虽致中国各类院校深陷困局,但对高等教育而言,却是转变发展模式、从外延式发展转到内涵式建设的良好机遇。“高校生存发展,也将从一味扩大规模转到注重教育质量上来,否则将会有一些高校面临生存危机。”

  高校恶性竞争抢生源引担忧

  生源逐年下滑,而高校录取率攀升,招生供求关系失衡直接导致激烈的“生源争夺战”。加上港澳台高校和海外高校也投入其中,致使生源竞争又“再生枝节”。

  多数高校则迅速把关注点投射到各种可以吸引生源的录取政策上。自主招生无疑成为院校间争夺生源的主要“战略阵地”。今年,“北约”、“华约”和“理工系”等自主招生三大联盟实行错峰笔试,导致同时获得多所名校加分的考生大幅增加。某些大学甚至为揽生源,私下搜求加分名单,想方设法“策反”此类考生,引发教育界对“恶性竞争”的担忧。

  此外,承诺高额奖学金则是名校争夺尖子生的另一法宝。2011年,清华大学的新生奖学金最高可达8万元。北大则提出不再单以高考成绩论英雄,而是通过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发放,最高奖学金为5万元。此外,复旦大学今年的新生奖学金最高也是5万元,厦门大学对各地区前10名的考生除免交4年学费外,一次性给予2万元。

  对酣战之中的中国高校,学者也多有劝诫:只靠录取政策来抢生源还属“低级阶段”,只有靠教育质量、教育回报来“抢”好学生,才是真正的生源竞争。

  “生源危机”倒逼高校教育改革

  有评论指出,假如认为高校的生存危机仅仅是来自生源,恐怕同样有些低估了形势。事实上,生源锐减顶多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的生存危机罢了,而这一危机,即便实在生源充足的当下,其实也已经显现出来。高考考生的弃考现象,正说明,即便不缺生源,假如高校本身的性价比不高,不受认同的话,也同样会被适龄生源用脚投票。

  所以,高校生存危机的破解之道不在于争夺生源,而在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从而实现高校在促进中国教育改革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高考生源减少,对扩大教育公平来说,是个契机。借此机遇,大城市或将顺势增加对中西部和不发达地区的招生投放,进而助推缩减各地招生指标差距,促进高考公平。

  随着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资源的接轨,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取向也日益迫切。从这一角度,部分舆论指出,生源危机或为加强这一趋势的良机:中国可借鉴部分国家通过吸引海外留学生弥补本国生源不足的做法,解决高校现有问题,同时还可有力推进中国教育国际化发展。此外,生源危机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良机。

  “计划录取制度之下的‘抢生源’,是难以引导高校把功夫下在教育质量、教育服务的竞争上的。”媒体评论称,中国高校多用比拼录取优惠政策的方式抢生源,只会拉大学校间的不平等,并非良性竞争。而真正有益于高校应对生源危机的有效举措,则须高校打破计划录取制度,赋予考生更多的选择权,让学校和学生在升学录取和接受教育过程中能有充分的双向选择。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欧盟禁止生产含有双酚A的塑料奶瓶后,我国卫生部也拟于6月1日起,禁止双酚A用于婴幼儿食品容器生产和进口,同时自9月1日起禁止销售含双酚A的婴幼儿食品容器。2日,记者走访枣庄多家孕婴店并未发现PC材质奶瓶,但在一些商场超市货架上仍然可以看到。

  2日,在枣庄的多家商场、超市和孕婴店,记者看到货架上摆着各种各样的奶瓶,材质上有玻璃、塑料的。塑料的又分为PC、PP和PES,而此次禁令主要针对的是PC材料制品。据了解,双酚A为制造PC塑料的不可或缺的添加材料,PC材质的容器在加热后可能会释放出双酚A,而PC材质又是奶瓶的主流材质之一。在高温条件下可能会释放出来,导致内分泌失调,诱导婴幼儿性早熟。

  记者发现,在振兴路、文化路等孕婴专卖店,已没有PC塑料奶瓶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玻璃奶瓶和PP、PES塑料奶瓶。记者在振兴路一孕婴店看到大部门都是PP的,也有PET的,但是价格稍贵。一家孕婴店的主管说,他们店以前卖PC的,很多人买,也便宜。但是当媒体对双酚A报道后,我们就把PC奶瓶下架,全部收到仓库,现在仅有玻璃奶瓶和其他PP、PET材质的塑料奶瓶,这些都不含双酚A。

  在龙头路一家超市,仍然还有爱得利的PC奶瓶,上面没有标示是否含有双酚A。超市销售人员说,她们还没有接到PC奶瓶的下架通知,而且记者看到在奶瓶区则是只有PC材质的,玻璃的只有几个,售货员对是否含双酚A的询问全然不知,而且反映说一直卖的就是这些,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在光明路一家超市里,记者看到货架上有PC奶瓶,商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现在只是禁止生产,等9月1日才禁止出售,因此就没有下架,“现在只是以前的库存,卖完之后就不再进货了。”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多数认为玻璃奶瓶更安全,据一超市售货员介绍,孩子年龄较小的家长大都选择玻璃制奶瓶,在超市购物的刘女士说,她的孩子快三岁了,已经用过五六个奶瓶了,都是选择玻璃的。她认为塑料制品可以细分许多种,具体哪种含有有毒物质并不清楚,还是用玻璃制的放心。(黄永菲)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当地时间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郊区的一户人家一口气添了六个新成员。

  据悉,这家的女主人当天生下了六胞胎,为三男三女。在此之前,宾州已经有一组六胞胎——住在维那威尔的高瑟琳夫妇第一胎就生了双胞胎,第二胎更 是一次来六个。当地电视台旅游生活频道还特别替他们家开了个节目,叫“约翰与凯特加八”。后来约翰、也就是孩子的爸爸退出,节目更名为“凯特加八”。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南方科技大学从4年前开始筹办直到现在,似乎从未远离过人们关注的目光。尽管朱清时校长在今年3月开学之后就做好了要淡出媒体视线的打算,希望南科大和45名学生能够平静地开始他们的改革之路,但终归这只是个心愿。上周五,教育部对南科大作出了4句话的表态。两天前,南科大学生在网上发表了致所有关心南科大发展的人们的一封公开信,45名学生现在做出的决定是不参加今年的高考。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朱清时校长如履薄冰的教改之路还会继续吗?45名学生究竟该何去何从?朱清时校长是选择继续前行还是悄然放弃?带着众多疑问,中国之声记者独家专访了朱清时校长。
去年12月18号南科大举行招生咨询会前,朱清时校长很长一段时间夜不能寐,因为担心没有人愿意走进南科大的校门和他一起冒着风险开始教改;今年3月,南科大开学典礼上,看着45名学生,朱清时始终把笑容挂在脸上,他说终于可以睡得安稳。
只是过了3个月,接连出现的变故摆在朱清时的面前,65岁的年纪,睡眠立刻成了问题。
记者:您现在睡觉是不是还是得靠吃安眠药才行,朱校长?
朱清时:是,因为着急的事情太多了。当初发出公开信号召这些学生的时候,我一夜没有睡着。当初担心的事现在果然都发生了,我还没有想出好的办法来化解。
看到学生们的公开信,朱清时的回答是:我不表示任何态度,孩子们的未来由他们自己来决定。
朱清时:这件事情我不表态,我们想做改革,但是对每一个孩子来讲这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命运,他们的将来,我让他们自己跟他们家长来做决定,所以我不表示任何态度。
在公开信里,学生们说起了他们3个月来的收获:前清华教师张贤科的线性代数课每次让大家学得“叫苦连天”而又“乐此不疲”。教普通物理的两位老师风格完全不同,唐叔贤院士细致入微,而李元杰教授则气势如虹,但都让他们痴迷其中。
不仅如此,学生们始终记着朱清时重复了很多遍的话:南科大做的事情并没有别出心裁的地方,我们做的事情是全世界一流大学都在做的,比如自主招生、自授学位, “我们自授学位就是想走全世界一流大学都想走的路,让学生跟老师‘背水一战’,只有学到真本事,社会才会欢迎你、接受你,而不是看你的文凭盖了什么大印。”
学生们3个月来的表现,让朱清时也格外自豪,孩子们让他看到了希望。
朱清时:这次对孩子们的表现我觉得非常受鼓舞,我觉得中国的未来还是在这些孩子们手上。孩子们的聪明,他们对问题看待的深度大大超越我们很多的成年人,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未来还是在孩子们身上。
如今当问题袭来,朱清时说,最让他揪心的,还是他的45名学生。
朱清时:如果改革走不下去了,我最难割舍的就这些孩子们。他们是响应我的号召,被我号召来参加这个教改的,我当然要对他们负责了。我希望把他们每个人都能够安排好。
联系到朱清时校长时,他并不在最为熟悉的南科大校园,而是在另外一个城市,因为有很多问题需要他理清思路,寻找办法。
朱清时:孩子们写了一个公开信,你们应该看到他们这几个月对这种教育他们是相当满意的,而且他们收获是很大的。如果让我们再走下去,走四年让他们去玩那不是更好吗?现在中国到处都在大声疾呼要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为什么不让我们这种已经开了头的非常好的这种教育方式再继续试验一番呢。
之前朱清时曾经坦率地说过,任何重要的改革都是越过法规的,如果强调不能越过,那就不能进行改革。如果教改不能进行,那他担任南科大校长也就失去了意义。这番话曾让人猜测,朱清时校长是不是做好了要知难而退的准备?面对这样的疑问,朱清时说,他还没有时间为自己想退路,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仍然没有绝望。
朱清时:我其实以前就估计到这个难度会很大,但是没有想到会这么大,会来得这么快。我至今仍然抱着希望能够化解这些,南科大仍然保持最初做中国教改试验田的这种目标前进,所以我还没有绝望,还希望能够继续做下去。
学生们在公开信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们对自己的选择坚定不移,对南科大的未来充满希望。但是我们同时也是无助的,我们仅仅是学生,我们需要大家对我们学校有一个既不过度悲观也不过度乐观的看法。”朱清时说,今天的南科大没有失败。他也坚信,总有一天,南科大会成功。
朱清时:不管我们是否能把南科大建成原来预订的那个目标——一流研究型大学,我们付出的劳动,我们的努力,我们辛苦包括这些孩子们的参与,都非常有价值,就是通过实验来回答了钱学森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国家没有一流大学?这样讲,没有失败者,南科大这个理念是成功的。不管我们把南科大建成了一流大学还是没有在我们手上建成,我相信将来有人一定会把它建成。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最近有人在刚果维龙加国家公园拍到自然界发生的感人一幕:一只山地大猩猩母亲像人类一样哀悼死掉的孩子,满脸流露出伤心和不舍。

  1.哀悼孩子的大猩猩母亲

哀悼孩子的大猩猩母亲
哀悼孩子的大猩猩母亲

  上个月,护林员伊诺森·姆布拉努维在维龙加国家公园拍摄到初为人母的鲁祖兹的这些画面,它显然正在哀悼出生不足2周的死亡幼儿。据姆布拉努维说,这只雌性大猩猩带着死去的孩子长达一周时间,像往常一样悉心照顾它。我们早就知道大猩猩会照顾死者。例如姆布拉努维至少看到过3次与鲁祖兹类似的行为。

  维龙加兽医简·拉梅尔说:“虽然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它们的脑袋里到底想些什么,但是一些大猩猩确实表现的很悲伤,或者不愿接受个体死亡的事实。去年当一只成年雌性大猩猩死亡时,它的3个儿子在它身边守了24小时。我认为它们很伤心也很困惑,与我哀悼死者时的感受一样。”拉梅尔是山地大猩猩兽医项目的区域负责人,她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山地大猩猩。

  2.家庭事务

家庭事务
家庭事务

  今年4月,鲁祖兹(中)在亲人的陪伴下,把孩子的尸体放在它身旁。鲁祖兹属于由38只大猩猩组成的卡比里济家族一员,这是维龙加国家公园里最大的一个大猩猩群体。同该公园的很多大猩猩一样,鲁祖兹的名字是根据一名因公殉职的护林员的名字命名的。护林员姆布拉努维表示,孩子夭折可能对大猩猩打击很大。雌性大猩猩的妊娠期很长,而且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这些因素导致山地大型每6到8年才能成功养活一个猩猩婴儿。鲁祖兹的幼仔的死亡原因目前还不得而知。不过姆布拉努维表示,新生大猩猩夭折的事情非常常见。他说:“它们在玩耍时可能会踢伤对方。”像鲁祖兹这样初为人母的大猩猩“有时并不知道该如何保护小宝宝”。

  3.像人类一样聚集在一起

像人类一样聚集在一起
像人类一样聚集在一起

  4月,年轻大猩猩和成年雌性大猩猩聚集到鲁祖兹和夭折的婴儿周围,像是在对它表示同情,甚至是举行哀悼仪式。护林员姆布拉努维表示,有时家庭成员会发出轻轻的哭泣声。有时“它们似乎是在试探性的看一看幼小的猩猩是不是还能醒来”。科学家反对把人类的情感表现强加在动物身上。但是他表示,看到大猩猩照顾死亡婴儿的画面,很难不认为大猩猩与人类有相似之处。“它们确实跟人很像。”

  4.休息处

休息处
休息处

  4月,鲁祖兹躺在死亡幼仔的旁边,另一只雌性大猩猩和它的幼仔陪在它们身边。拉梅尔说:“很多大猩猩母亲会继续带着死去的幼仔长达很多天,但是有些会在幼仔死亡不久后放下它们独自离去。大猩猩存在很大个体差异。”(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广州对市内多款节日热销儿童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其中婴儿纸尿裤、儿童玩具经检验实物质量合格率为100%。但有专业人士称,目前中国与外国实施的儿童玩具监测标准有很大不同,中国国内大部分塑料玩具在潜在危险化学物质和重金属含量上严重超标。对此家长表示堪忧,盼有关部门严管玩具生产市场,保障国内儿童权益。

  此间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的报道称,在儿童节给孩子送礼物,是很多家长表达自己对子女关爱的方式之一。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家长趁着“六一”前的空档时间,纷纷到各种商场购买礼物。在广州天河区某大型超市门口,记者采访了来给女儿买礼物的云姐,云姐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女儿今年刚三岁,可给女儿送什么礼物,却让她费了不少心思。

  “有了孩子之后,不少亲朋好友都会送东西过来,但我都担心那些东西会不会影响孩子健康。就像有些玩具,别人送的,但气味好重,我通常都会放一段时间,等气味没了,才拿给孩子玩。”云姐边说边从购物袋掏出刚买的磁铁黑板和智力拼图,“这两个都是比较有名的厂家生产的,我才敢买。”

  在谈到相关企业存在国内国外两套生产标准的问题时,云姐表示担忧,并称自己偏向于购买相关品牌出口装的产品。她说:“但市场上出口装的产品不多,我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对儿童产品企业的管理力度,实施与外国相同的监测标准,这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

  据悉,中国与外国实施的儿童玩具监测标准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儿童玩具的抽查检验项目主要为物理机械性能、燃烧性能、化学性能、标志和使用说明,不涉及重金属和其它化学物质。

  而在国内塑料玩具中,邻苯二甲酸酯物质广泛存在,原因是添加了这种增塑剂的玩具材料成本较低,一般为人民币1400元/吨,而不含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的材料,成本则为2万元/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二, 24 5月 2011 17:54

中学生跪父母:礼还是愚?

这次下跪的是广东实验中学 初中部的学生。在五四青年节这天,该中学首创“青年礼”。经老师和家长委员会的讨论,“青年礼”采取“跪父母,接家书”的形式进行,理由是“跪是中国 的最高礼节”。

郑州一学校校长向学生跪赠《弟子规》。广东东莞一幼儿园 给老师行跪拜礼表示感恩。湖南娄底一中学教师向犯错学生下跪以期震撼和唤醒孩子。跪,成为中国校园 教育的一种特色,它的存在表明,孙中山所废止的跪拜礼一直还阴魂不散,时不时地窜出来招惹争议。

“跪是中国的最高礼节”,在封建社会的确如此,随着国家文明程度的提高,跪拜礼早已被鞠躬、握手所取代,除了在寺庙烧香拜佛和长辈丧礼上还能见到这种大礼,跪拜早已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说跪是中国的最高礼节,是思维停留在过去时代的僵化表现,也是完全和时代发展脱节的观点。

有家长和孩子因为跪礼而泪流满面,这恰恰说明双方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如果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能时常给予孩子以拥抱等亲密表示,孩子也能与家长进行无障碍的思想交流,那么他们不会因为跪礼而流泪,只会为这种行为的蹩脚之处而感到好笑。举行“青年礼”的本意是好的,但采取拥抱的方式或会比下跪更适用于现代社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跪文化中当中,有心甘情愿的崇敬与虔诚,也有难以言说的屈辱与无奈。广东实验中学的“青年礼”该如何举行,或许应该更多地征求一下学生的意见,而非由老师和家长做决定。在独生子女精神孱弱成一大潜在社会问题的时候,家庭和学校应该时时想到如何让孩子站起来而非挟感恩之名让他们跪下去。而让孩子“站起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支撑是,必须让他们的内心拥有无处不在的平等意识。

“父母皆祸害”的论调在去年流行一时,铸就这个观点在年轻人心目中形成的重要原因就是,父母的威权人格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家长和孩子普遍缺乏朋友式相处的背景下,一个莫名其妙飞来的“跪礼”,不但在形式上拉开了家长和孩子的距离,也在心理上为亲子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家庭友好环境的营造,对于孩子的正常人格塑造至关重要,不注重平时的交流,以为一个“跪礼”就能解决问题,这是教育思维中不折不扣 的偷懒。

既然是“青年礼”,就意味着学生告别少年时代进入思想更活跃的青年时期,这个时候最该做的是支持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决定,而非是用包括“跪礼”在内的旧式绳索把他们捆绑在“乖孩子”定位上。

作者系专栏作家、文化评论人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母狮为护犊掌掴雄狮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19日消息,在人类的生活中,当父亲和孩子之间有些交流趋向冲突和激烈的时候,大多数母亲都会出手干预以缓解矛盾。这一点可不止专属于人类,一名摄影师就拍摄到了狮子家庭有趣的一幕。


母狮对公狮发出咆哮警告并一掌击在这位父亲的脸上

  据国外媒体报道,摄影师艾略特-尼普(Elliott Neep)在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一片已经干涸的沼泽中拍摄到这个狮子家庭,母狮在看到公狮子和小狮子气氛有所异常时果断的护住了孩子,对公狮发出咆哮警告并且一掌击在了这位父亲的脸上,最终这个家庭恢复了平静温馨的相处气氛。


当时这只公狮似乎正准备向小狮子大发雷霆

  据艾略特介绍,当时这只公狮似乎正在向小狮子大发雷霆,而图片中的母狮子很快赶了过来,在确保事情没有变得无法控制之前给了公狮脸颊一掌。艾略特表示,这就像是公狮准备教训一下小狮子,而母狮走过来让他“保持冷静”。这只母狮非常勇敢,狮子幼仔在几个月大的时候仍然需要母狮的保护。


最终这个家庭恢复了平静温馨的相处气氛

  艾略特说:“如果当时母狮没有过去阻止,或许公狮会一个重击把幼师打翻在地。我拍摄狮子已经好多年了,而这只公狮是我所见过最大的一个。狮子通常重450磅(约204公斤),而这只公狮至少有500磅(约227公斤)。他身上似乎没有什么伤痕,我猜想也许是因为它个头太大,没有别的狮子敢于挑战它。当然我并不认为那个幼狮存在任何真正的危险,因为这是它的孩子。”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6 页,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