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83岁的伊朗老人喜得贵子

  据外媒报道,伊朗亚兹德省一位83岁高龄的老人埃米尔近日喜得贵子,老来得子的他难掩兴奋之情,亲切地把自己的儿子比作“上天赐予的礼物”。

  据悉,埃米尔生活在伊朗亚兹德省的一个小村庄里,他23岁时与第一任妻子结婚,两人相伴几十年,却一直没有孩子。2001年,第一任妻子去世。

  后来,埃米尔与比他小50多岁的第二任妻子结婚,并在婚后第三年喜得贵子。他的妻子说,虽然丈夫年龄大了,但是“心很年轻”,两人婚后生活十分幸福甜蜜。

  相关阅读

  埃及拟出台"告别性交法" 丈夫可与妻子尸体性交

  美邪教教主拥有78位妻子 涉嫌性侵被判刑119年

  睡眠质量影响婚姻关系 妻子睡的好生活可更幸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爱因斯坦曾出轨移情表妹 原配夫人成佣人(图)
爱因斯坦与元配妻子米列娃·马里克。(资料图片)
爱因斯坦曾出轨移情表妹 原配夫人成佣人(图)
爱因斯坦与表妹艾尔莎。(资料图片)
爱因斯坦曾出轨移情表妹 原配夫人成佣人(图)
爱因斯坦晚年的秘书海伦。(资料图片)

  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位科学家,学术生涯更是无人可及,但这并不能掩盖爱因斯坦糟糕的私生活。据《每日邮报》23日报道,美国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在爱因斯坦的传记《他的生活与宇宙》中披露,已故科学家爱因斯坦爱上表妹,与元配关系破裂后,并没有尝试挽回,而是变本加厉地与妻子约法四章:要求妻子为他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并拒绝进行房事,变相地把妻子降格为佣人。

  元配选择离开

  1914年,爱因斯坦与同为科学家的妻子米列娃·马里克已结婚11年,但两人关系欠佳,婚姻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失败。其实早在1911年,凭着女人的直觉,米列娃已经感觉大祸临头,果然,很快就发现爱因斯坦与表妹艾尔莎热恋起来。

  爱因斯坦称是为了两名孩子着想,与妻子继续在一起,坚持不离婚,并用白纸黑字写下了一份无理的婚姻誓言。这份婚姻誓言也把妻子米列娃降格为佣人的地位,爱因斯坦要求她必须坚持这份列表上的条款,但却不能从这份婚姻誓言中得到任何回报。

  爱因斯坦要求米列娃继续为他洗衣服、收拾房间,每天做好的三餐饭都要送入书房给他吃。但爱因斯坦却要求米列娃不要幻想能够与他亲密相处,他在家时不会与妻子同住,更不会与她外出或旅游,若要求妻子闭嘴或离开房间,她都必须照做,并且在孩子面前不得以语言或动作蔑视他。

  尽管如此不合理的要求,爱因斯坦的妻子米列娃最初还是同意了,但几个月后还是无法忍受,带着两个儿子从德国柏林的家中搬到瑞士的苏黎世,5年后申请离婚,1948年在瑞士去世。

  曾为爱情荒废学业

  爱因斯坦的妻子米列娃·马里克出生在匈牙利的一个富裕家庭,并被送到瑞士苏黎世读大学,这在当时是凤毛麟角,19世纪末很多女学生不能读大学的。

  米列娃刚到苏黎世时报名学医,后来改学物理和数学,与爱因斯坦是同班同学,并很快与爱因斯坦相爱,形影不离。1901年,爱因斯坦在一封信中写道:“如果要把相对运动课题做成功,只有你能帮助我。我是多么的幸福和自豪!”

  二人很快被热烈的爱情冲昏了头脑,也因此荒废了学业。1900年,爱因斯坦勉强通过考试,而米列娃未能通过,只能补考。毕业后,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工作,职位是“三级技术专家”。二人不顾家庭的反对,在1903年正式结婚。

  婚后,她把心思完全放在了丈夫身上,尽一切努力帮助爱因斯坦。她包揽了全部家务活,为了挣钱补贴家用,她还办了一个大学生家庭旅店。

  女人都对他死心塌地

  1919年,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离婚后,与表妹艾尔莎结婚,但这段婚姻也并不美满。其实爱因斯坦对这次婚姻也并不忠诚,但艾尔莎却深爱自己的丈夫,才容忍了一个一个桃色绯闻发生。

  爱因斯坦认为:这是一次不成功的婚姻,但由于某种偶然维持下来。

  在与艾尔莎婚后的第四年,爱因斯坦又爱上了朋友的外甥女、女秘书贝塔,一度想把她带回家,但因不被家人接受而作罢。

  爱因斯坦的传记作家艾萨克森也引用一封书信写道:科学的乐趣能把我从悲惨的私人感情中解救出来。“他能很轻松地证明广义相对论,但却不能在让他困扰的家庭关系上找到解决模式”,艾萨克森说。

  但十分幸运的是,与爱因斯坦接触过的女人都对他死心塌地。在妻子去世后,爱因斯坦一直由养女和长期在身边工作的女秘书照料,直到他1955年去世。

  爱因斯坦的婚姻“霸王条款”

  A 你必须保证我的衣服和被褥整洁;保证我的一日三餐;保证我的卧室和书房整洁,特别要提醒的是,我的办公桌别人不能使用。

  B 放弃我们之间的一切关系,除非是出席社交活动;特别不要让我在家里跟你坐在一起,一起外出或旅行。

  C 不要想跟我发生亲密关系,也不许对我发火;如果需要,必须立即终止与我的谈话;只要我要求,必须无条件地离开卧室或工作间。

  D 你有义务在孩子面前不得以语言或动作蔑视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图为本·拉登的资料照片。 图为本·拉登的资料照片。

  中新网4月27日电 综合报道,前“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的家人27日遭巴基斯坦当局驱逐,目前他们正乘机前往沙特阿拉伯,部分家人将抵达也门。

  巴基斯坦政府证实,他们已经驱逐了拉登的家人。拉登家人乘坐的飞机在当地时间27凌晨1点半起飞,前往沙特阿拉伯。

  巴基斯坦媒体报道,拉登的3个妻子中,两人是沙特阿拉伯国籍,第三个妻子阿迈勒‧阿卜杜勒-法塔赫是也门人。拉登家人将先前往沙特,然后阿卜杜勒-法塔赫再和她生的5个孩子前往也门。

  当地媒体称,在前往沙特阿拉伯前,巴基斯坦官员在伊斯兰堡国际机场将拉登家人移交给了沙特阿拉伯官员。一架沙特阿拉伯飞机将把他们送到沙特阿拉伯。

  拉登在巴基斯坦的家人包括3名遗孀、8个孩子、1名孙子在内的拉登12名家人。自从2011年5月美国突击队将拉登击毙后,其家人就一直被拘押在巴基斯坦。

  4月2日,巴基斯坦一家法院以非法入境及非法居留罪判处拉登的3个妻子和2个女儿45天监禁。根据判决,她们应在监禁期满后被驱逐出境。但由于旅行文件出了问题,所以巴基斯坦推迟驱逐拉登的妻子和孩子。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马原在2008年新婚后不久被查出肺疾。四年过去,他觉得自己“比健康人还健康”。二十年前马原宣布“小说已死”,二十年后他写《牛鬼蛇神》,因为“小说曾经带给我愉快,这是忘不掉的”。 (受访者/图)

近一年来,当年的“先锋派作家”接二连三进入大众视野。莫言以《蛙》获得茅盾文学奖;余华出版《十个词汇里的中国》;格非推出《春尽江南》;马原在告别小说创作20年后重新捉笔,写出长篇小说《牛鬼蛇神》;洪峰则在云南会泽被打,却因祸得福,与“先锋”老友团聚。

以1987年《收获》杂志制作“实验文学专号”,刊登余华《四月三日事件》、马原《上下都很平坦》和洪峰《极地之侧》为标志,“先锋文学”爆发出影响力。人们通常把马原、余华、苏童、格非、洪峰称为“先锋派五虎将”。

“1980年代所谓先锋文学潮流于今看来,实质是一次小说革命。通过这场运动,中国当代文学恶补了一课,完成了纳入现代文学潮流的转折。”《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说。

马原的家在二十五层,从阳台看出去,琼州海峡云雾迷蒙。近处有工人在填海造地,远处有航行的邮轮,飘荡的小舟。

四季和暖、空气洁净对患过肺疾的马原很重要。现在马原在海南的家里,不看新闻,不上网,几乎不打电话,“外边进来的电话95%是老婆的”。

马原给自己三个身份:画家、小说家、前小说家。

马原很早就宣布小说已死。当年王蒙听到他的话开玩笑:“小说不会死,是马原的小说死了。”

阅历过新时期文学波澜起伏的马原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1990年代停止了小说创作,离开他的书写之地西藏。做电视、开公司、当教授,20年来各种事都做过,多是有始无终。

2004年马原自编自导过一部电影《死亡的诗意》,根据他的同名小说和《游神》改编。马原带着47人的剧组,转战西藏山区,拍摄四年,最终片子沉睡在库房。

2008年,独身17年后,马原再婚,新婚妻子叫李小花。新婚不久,马原就查出严重的肺疾。他不想连累妻子,提出分手,妻子却不离不弃。马原的诗人朋友丁当说,小花是马原的天使。

连续的肺穿刺让马原内心暗淡,难过。马原中断了治疗和检查。他说:“不管上帝给我多少时间,我要好好活,和我的天使。”

2009年,马原应海南文联主席韩少功之邀,为长篇小说大奖写作。写出的长篇小说《牛鬼蛇神》,在《收获》杂志2012年2、3两期连载。

《牛鬼蛇神》是一部充满形式感的长篇小说,小说主旨是人神鬼,集中描述了他一生中所有有关神、神迹、神奇的经验。

“我看重小说家的创造力,也更看重小说家的创造物能活多久。”马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孙伶俐):本·拉登3名遗孀和两个女儿日前因非法居留,被巴基斯坦法院判处监禁。

  巴基斯坦一家法院2号对基地组织前领导人本·拉登的三名遗孀和两名女儿做出判决,因她们在巴基斯坦非法居留,判处45天的监禁。刑期往回追溯,从她们被正式逮捕的3月3号开始算起。此外,法庭还对每个人处以110美元的罚金,并要求巴基斯坦政府安排遣返本拉登的遗孀和女儿。

  自本·拉登2011年5月在巴基斯坦境内被美国海豹突击队击毙后,巴基斯坦政府拘留了他的两名沙特籍妻子、一名也门籍妻子及两名已成年的女儿,巴基斯坦法院本月2号对他们提出了起诉。拉登遗孀的律师说,对法庭的判决她们不打算上诉,也门方面已经同意接受本·拉登的也门籍妻子回国。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34)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1895年11月8日,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了X射线,他因此在1901年首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宣告了现代物理学时代的到来,使医学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以下是X射线在其115年历史上留下的一些值得纪念的重要时刻。

  1.伦琴妻子手指X光照片

伦琴妻子手指X光照片
伦琴妻子手指X光照片(图片提供:Wilhelm Röntgen, via SSPL/Science Museum/Getty Images)

  2010年11月8日,Google涂鸦再次出现,庆祝发现X射线115周年。这张手指的照片同样有115年的历史,也是最早用X射线拍摄的照片之一。手指是X射线发现者、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的妻子安娜·贝莎的,第四根手指上的黑色团状物是吸引X射线的金戒指。

  1895年11月8日,伦琴在用称为“克鲁克斯辐射计”的早期真空管做实验时,无意中发现了X射线。他注意到,当真空管的阴极射线击中放电管的一端时,就释放出一种以前未知的辐射物,这种辐射物可以穿透物质。几天后,伦琴利用这种未知的射线拍摄了这张妻子手的照片。

  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教授马丁·理查德森说:“这张照片显然给他的妻子留下了深刻印象。”据记载,安娜在看到这张照片后惊呼道:“我看到了死亡!”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理查德森教授的研究团队帮助推动了X射线显微镜技术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2.西奥多·罗斯福胸腔X光照片

西奥多·罗斯福胸腔X光照片西奥多·罗斯福胸腔X光照片(图片提供:Library of Congress)

  这是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1912年遭未遂暗杀后胸腔的X光照片。当时,他在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参加竞选活动时遭到暗杀,由于不会威胁到生命,胸腔内的子弹没有取出。这张照片是用对放射物而非可见光敏感的胶卷拍摄的,表明在伦琴首次用X射线进行实验后仅17年,这种技术已经应用于医学成像领域。

  3.形形色色的X射线产品广告

形形色色的X射线产品广告形形色色的X射线产品广告(图片提供:Edwin S. Gerson, RSNA)

  X射线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这则1896年的广告描述了一种将“科勒解毒药”(Kohler's Antidote)作为一剂“X射线片”治疗头疼的方法,虽然这种药物并不释放X射线。广告商很快将他们的产品与“X射线”一词联系起来。除了治疗头疼的药物,当时市场上还有“X射线高尔夫球”、“ X射线火炉擦洗剂”、“ X射线避孕药”和“X射线剃须刀”。

  4.揭示艺术品下面的秘密

揭示艺术品下面的秘密揭示艺术品下面的秘密(图片提供:Franco Origlia, Getty Images)

  今天,艺术历史学家经常采用X射线穿透绘画作品(比如这张卡拉瓦乔17世纪代表作“牧羊人的朝拜”)的加工面,以揭示未上油色前的草图,发现艺术家在绘画过程中所做的任何改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这组照片呈现的是在金字塔附近发现的古埃及祭司墓,其中包括墓主人与妻子的壁画以及墓葬的入口。考古学家表示,墓主人是祭司鲁吉-卡,可能生活在古埃及第五王朝末期,距今大约4350年前。

  1.墓主人与妻子

墓主人与妻子
墓主人与妻子(图片来源:Meghan E. Strong, SCA)

  埃及一座新发现坟墓的壁画,展现了墓主人鲁吉-卡(Rudj-Ka,右侧)和他的妻子。考古学家表示,鲁吉-卡可能生活在古埃及第五王朝末期,距今大约4350年前。这座精雕细琢的古墓是在吉萨大金字塔附近一个悬崖内发现的。考古人员在墓内发现的一系列艺术品和文物证明鲁吉-卡是一名祭司,掌管第四王朝法老王卡夫拉的祭祀仪式。卡夫拉于公元前2558年至公元前2532年统治埃及,最著名的地方就是建造3座大金字塔中的第二座以及狮身人面像。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扎希·哈瓦斯表示:“在埃及古王国时期,法老王死后会兴建一座金字塔。祭司和其他一些人生活在这座金字塔内,他们要举行仪式祭司法老王。”鲁吉-卡可能是一名负责斋戒仪式的祭司,斋戒的目的自然是向死去的法老王表示一种尊重。

  2.古埃及祭品

古埃及祭品
古埃及祭品(图片来源:Meghan E. Strong, SCA)

  哈瓦斯站在新发现古墓内的鲁吉-卡夫妇壁画前,观察壁画中出现的面包、鹅肉、啤酒等祭品。发现古墓的消息于18日公布。哈瓦斯表示,这座坟墓可能是吉萨大金字塔周围一个还没有被发掘的规模更大的墓群组成部分。这位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常驻探险家说:“我们发现了新的祭司墓,他们曾负责卡夫拉的祭祀仪式。在这一地区发现卡夫拉的卡图斯还是第一次。”(卡图斯是古埃及象形文字中的一种椭圆形或长方形造型,里面圈有表示皇族或神职人员名字或标号的字母)

  3.墓主人捕鱼画

墓主人捕鱼画
墓主人捕鱼画(图片来源:Meghan E. Strong, SCA)

  新发现古墓内的另一幅壁画,描绘了鲁吉-卡在尼罗河捕鱼的情形,一群划船的人充当了壁画的背景。古埃及的坟墓内经常出现描写日常生活的壁画,表达的是墓主人的一种希望,希望在死后继续享受这种生活。哈瓦斯说:“在第五和第六王朝,祭司并不是来自于上层社会。他们来自普通阶层,甚至于工匠也能晋升为祭司。”这幅壁画并不意味着鲁吉-卡曾靠捕鱼为生。考古学家指出,没有一幅壁画暗示鲁吉-卡在成为祭司前具体从事什么工作。

  4.墓葬入口

墓葬入口
墓葬入口(图片来源:Meghan E. Strong, SCA)

  鲁吉-卡墓的入口,通往使用石灰岩建造的迷宫式的走廊。墓葬的内部结构在悬崖内雕凿而成,显然是为鲁吉-卡的所有家人准备的墓穴。哈瓦斯说这是一座较为奢华的坟墓,建造过程难度大并且费用高。“一切都面临难度,但对不朽的渴求又促使他们努力去完成。”无论如何,鲁吉-卡都能负担起建造这座坟墓的费用,在成为祭司之后,他极有可能获得一大笔财富。作为从事祭祀工作的酬劳,祭司们会分享献给神庙的祭品,这是所谓的“祭品转移”制度组成部分。

  5.金字塔建造者墓地

金字塔建造者墓地
金字塔建造者墓地(图片来源:Kenneth Garrett, National Geographic)

  2001年拍摄的照片,展现了建造金字塔的劳工们的墓地。这个墓地就位于鲁吉-卡墓的北部。金字塔建造者墓地是在大约10年前发现的,有助于考古学家了解吉萨大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当时的古埃及动员社会资源在金字塔周围建造一座完整的城市。哈瓦斯说,由于身为祭司,鲁吉-卡的墓可能与劳工们的墓分开。他希望这座新发现的坟墓是一个尚未被发掘的王室祭司大墓地的组成部分。

  6.工作中的考古人员

工作中的考古人员
工作中的考古人员(图片来源:Kenneth Garrett, National Geographic)

  2001年,金字塔建造者墓地,工作人员正在小心翼翼地刷掉文物上的沙子。虽然哈瓦斯认为劳工的墓和新发现的墓可能连接在一起,但除此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即鲁吉-卡的墓是孟菲斯大墓地的西部延伸。孟菲斯就在开罗的边上。哈瓦斯说:“这个位置令人感到吃惊。我们从未想到会在金字塔建造者墓地南部发现这样一座大型坟墓。”(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新网5月1日电 综合报道,利比亚政府发言人表示,北约当地时间4月30日空袭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一栋房屋,当时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与其妻子正在房内,但卡扎菲侥幸逃过一劫,而他最小的儿子与3个孙子被炸死。

  被炸死的儿子名为赛义夫•阿拉伯•卡扎菲(Seif al-Arab Gadhafi),是卡扎菲最小的儿子。近些年来,他大部分时间在德国度过。

  利比亚政府发言人易卜拉欣(Moussa Ibrahim)说,卡扎菲与其妻子当时正在29岁的儿子赛义夫•阿拉伯的家中,突然遭到北约战机投下至少1枚炸弹空袭。

  易卜拉欣说:“领导人(卡扎菲)安然无恙。”“他没有受伤,他的妻子也毫发无伤。但是有其他人受伤。”

  他说:“这次空袭造成29岁的赛义夫•阿拉伯•卡扎菲及领导人的3个孙子遇难。”

  易卜拉欣说,这次空袭目的就是“暗杀我国的领导人”,他说这是违法国际法的行为。

  在得知卡扎菲最小的儿子在北约空袭中丧生后,利比亚反对派大本营班加西一片欢腾,持续不断的庆祝枪声淹没了整个班加西。

  反对派成立的“国家过渡委员会”军方发言人巴尼(Colonel Ahmed Omar Bani)说:“卡扎菲在空袭中失去了一名儿子,他们(反对派)非常高兴,纷纷开枪庆贺。”

(编辑:SN039)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英国“懒惰”青蛙“坐”金鱼背上游池塘


青蛙可能是误入金鱼池塘

  中新网4月22日电,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英国德文郡退休园艺师托尼•巴特勒(Tony Butler)在家中池塘发现一只青蛙趴在自家最大的金鱼背上,并拍下了这个画面。

  据报道,托尼拍下这个场面后立即用渔网把两只动物从池塘里捞出,并分别放到了不同的地方,以免金鱼受到伤害。

  75岁的托尼和妻子在南德文郡的家中有两个池塘,一个养金鱼,另一个养蝾螈和蟾蜍。

  老人认为,这只青蛙可能是自己跳进他家的花园,想到另一个池塘找交配对象的,但误入了金鱼池塘。“在这个场景发生前的两周里,我一直听到青蛙的呱呱声,所以我想这只青蛙可能是来找配偶的。”老人说。

  “我曾听说过青蛙这样趴在金鱼背上会伤害到金鱼,今天还是头一次亲眼看到,”托尼表示,“我不知道这只青蛙从哪儿来,更不知道他怎么找到我家池塘的。”

  老人已经把金鱼放回了池塘,它目前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大碍。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加加林完成升空返回地面,受到英雄式欢迎

  50年前的今天,英俊的27岁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完成太空飞行108分钟的历史性任务,成为首位进入太空飞行、从太空俯瞰地球的人,开启人类探索太空的新纪元。半世纪过后,俄罗斯近日公开逾700页的机密档案,揭露升空前一刻火箭机件故障,险令升空取消,而加加林最关心的竟是香肠。

  99岁的切尔托克有份参与设计升空的火箭,他忆述火箭出现多项技术问题,例如为减轻宇宙飞行服重量而剪去电线时,错剪了体温和压力感应器的电线;升空轨迹出现边际误差,若以自动系统航行,宇宙飞船或须数月时间降落,但加加林只得10天粮食;加上正式升空前,火箭两次爆炸、两次成功,以今天的安全标准,加林林当时根本不应升空。

  疯狂速度维修舱门

  1961年4月12日,在莫斯科时间早上9时07分,“东方一号”火箭发射升空,加加林一句大叫:“出发!”档案就披露了升空倒数前一刻,加加林与火箭计划之父科罗廖夫的最后对话,后者告诉他已准备大量香肠、糖果和果酱,供他此行食用,加加林开玩笑说:“最紧要有香肠─伴月光。”

  而在即将升空时,载人密封舱舱门遥控按钮突然故障,意味着密封舱返回地球时,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加加林或无法自行打开舱门逃生。接着的数十分钟,工作人员以近乎疯狂的速度维修舱门,拆走舱门全部共32颗螺丝,然后合上舱门,最终放行。

  升空前3天获知任务

  档案又披露,在升空前一个月,加加林与另外19名年轻的空军机师在培训中心内接受封闭式训练。直到升空前3天,加加林方获悉被选中执行太空任务,担心有去没回的他,给妻子瓦莲京娜写了一封“遗书”,交给友人,嘱咐说任务一旦失败,便转交妻子。

  1968年3月27日,加加林驾驶战机时坠机身亡,享年34岁。他的朋友遂把7年前的“遗书”交给瓦莲京娜,内容嘱托妻子好好养育2名女儿,“不要让她们做公主,要成为真正的人”,并告诉妻子说:“你可以自己选择是否改嫁”。

  瓦莲京娜遵照加加林遗嘱,将2女抚养成人,双双获得副博士学位,但她终身没有改嫁,一直低调地隐居生活,其间撰写了一本关于加加林的回忆录。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