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民谣”最近被较为频繁地提起——因为作为民谣代表人物之一的高晓松,将在本周六(4月28日)在万事达中心(五棵松体育馆)举办一次带有回顾性质的音乐会。他将把自己在校园民谣时期的作品重新整合,带着老狼、叶蓓、刘欢等歌手一起“重弹”那些熟悉的旋律,回忆“此间的少年”。

由此,专属于内地民谣的一些记忆都涌回了许多人的脑海中,从1992年城市民谣打破“西北风”“港台潮”开始,到校园民谣的兴起,再到其逐渐式微,“民谣”其实从未远离我们,即便许多时候它并不那么流行。到底什么是民谣?如今中国内地的民谣现状怎样?我们不试图给一个固定的答案,只是通过采访一些民谣的领军人物、歌手,去听听他们所理解的民谣,听听他们的“歌声”。

【记忆中的经典专辑】

《校园民谣1》

歌手:老狼、沈庆等时间:1994年

《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青春》等经典歌曲均出自这张专辑,开启了内地民谣音乐的重要时代。

《恋恋风尘》

歌手:老狼时间:1995年

老狼发行的首张个人专辑,比老狼《同桌的你》更为成熟,也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民谣专辑之一。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周五, 29 4月 2011 18:36

图为《肉蒲团》海报

亚洲情色片以日本为中心向外辐射 香港一度繁荣 韩国现兴盛

《国际先驱导报》无端地,这个春天内地人争赴香港一睹3D《肉蒲团》的盛景,令人想起2007年李安《色,戒》在香港热映,三场床戏被传得神乎其神,汤唯一炮走红的往事。由于内地上映版本会不可避免删减,邻近香港的广东地区的观众们按捺不住,纷纷前往香港电影院。在香港电影人北望神州的背景下,这般全新且奇异的消费模式发人深思。

很难说3D版《肉蒲团》到底有没有受到李安的影响,毕竟那之后就有了两部《金瓶梅》系列,不大成功。毕竟,三级片早已经不是什么热门类型。艳星肉弹,要么纷纷告老,要么各自穿上了衣裳。内地好之者众,然而基本是受益于录像厅和盗版光盘,真正进过电影院支持的,还是少之又少。《肉蒲团》的卖点恐怕还在于3D,毕竟卖弄情色的东西,你尺度再大,也赶不上真刀真枪的AV,3D只是一种宣传卖点罢了。从投资和卡司来看,这部电影并不具备大卖的资本。至于能否再造一名伟大的脱星,恐怕导演和制片人完全就没有想过。

香港风月无边

情色片这东西,其实往往都是三级片,只是许多三级片未必称得上香艳情色,反倒会让人反感。如果揣测情色片的来历,恐怕要从邵氏时代说起,它有个更文雅的名字,叫风月片。那时候,日本电影遭遇困境,露出了衰败苗头,而香港电影刚刚起步发展,借着地理亲缘,请来了大批技术班底,邵逸夫也曾主动介入日本电影制作。不过社会风气未开,情色片只是有点迹象,尚未成大流,最热门的类型尚是动作片。慢慢地,由于时代变化和商业需求,擅长拍摄黄梅调电影的李翰祥,毅然开拍风月片,推出了《金瓶双艳》、《武松》和《少女潘金莲》等代表作。不可否认,许多风月片确实纯粹卖弄噱头,然而有一部分开始表达一些诉求,这就是李翰祥的过人之处。

后来香港电影迎来其黄金时代,暮气的邵氏依然不断推出情色佳作,像《唐朝豪放女》等。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当局通过了三级制的审查分级制度,方才有了众人常说的三级片。很多人一听到三级片,必然就是《卿本佳人》、《蜜桃成熟时》以及《灯草和尚》,李丽珍、叶玉卿、叶子楣还有舒淇们,这已经是比较近的事情了。

要说80年代,内地也出现了一堆怪力乱神的片子,然而要跟香艳、风月扯上关系,还是强人所难了。至于宝岛,黑暗中刚刚亮起了一盏灯。那边还在跟体制斗,台湾新电影尚且自身难保。很显然,三级片之所以兴盛,跟香港的电影工业分不开。它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市井文化,成熟的造星功能和高度发达的娱乐体系。三级片里既有古装历史剧,也有现代时装片,更有满足大众猎奇心理的奇案系列等等。这中间,黄秋生甚至以一部三级片成为了金像奖影帝。

那些年头,港产三级片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奇技淫巧,充满了想像力。他们可以把三级片拍成无止境的动作片,做成下三滥的搞笑片。至于故事,他们最不重视的就是故事,浮于表面。一般说来,三级片是以情色场面为组装,一部戏好似几段锦,中间走过场,破布裹着也行。管它是否生硬不流畅,毕竟他们只重视卖点。

很难说改头换面的《肉蒲团》到底还有多少以往的影子,毕竟以3D为口号,那是拜卡梅隆和《阿凡达》所赐。卡梅隆深思熟虑十几年才敢用上3D,现在一窝蜂出现3D,难免会有《苏乞儿》等片子的噱头,画虎不成反类犬。而《肉蒲团》在宣传过程中遭遇阻力,被有关方面认为是有伤风化,其实真要这么讲,以往聚众观看才是有伤风化了。如果3D真能成为一种卖点,那么电影院还可以加入4D技术,搞一些液体喷射、座椅颤动,但真的很难说,3D与4D到底是让观众更享受,还是影响了正常观看。适度刺激观众可以达到满足效果,但刺激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刺激到他们想离开电影院,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发表在栏目: 文化
14日晚到15日凌晨,近百名澳门导游声援,要求3人道歉。大批警员到场维持秩序。珠江/图 14日晚到15日凌晨,近百名澳门导游声援,要求3人道歉。大批警员到场维持秩序。珠江/图

被打伤的男导游坐在地上。 被打伤的男导游坐在地上。

  昨晨,涉嫌殴打澳门导游的三名内地游客在澳门警方录完口供后离开澳门。消息称,打人的游客已道歉,团友均已离开澳门。澳门专业导游协会表示,计划聘请律师向涉嫌殴打导游的游客追究法律责任。

  事件 三名内地游客发飙

  14日,一个辽宁26人的旅行团抵达澳门后,有团员不满女导游未高举接团牌而责骂,双方理论期间,另团一名男导游上前劝阻,疑遭三名男团员围殴,倒地受伤送院。涉及事件的两名导游坚称,过程中没有还手。

  当晚8时许,有导游发现涉嫌打人的团员出现在新口岸某娱乐场,不满事件未解决便放人,遂上前包围旅行团的旅游巴,要求3人下车道歉。近百名澳门当地导游到场声援,要求“严惩凶手”。大批警员接报到场维持秩序。昨天凌晨1时许,伤者家人上旅游巴与涉嫌伤人者协商,要求赔偿20万未果。2时,警方带走涉嫌伤人者,导游陆续散去。

  回应 女导游并没有迟到

  澳门专业导游协会会长胡惠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昨日早晨,三名涉嫌殴打导游的游客通宵录完口供后已经获释,迅速离开澳门。不过胡惠芳介绍,导致这一纠纷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女导游迟到,而是旅游团早到了20分钟,导游是按照既定时间去接的团,但游客认为导游失职。胡惠芳说,这三名涉嫌打人的团友均表示,导游在行程中没有违反旅游合同,如扎店、强制购物等,“因此我们的导游确实没有责任。”

  春节期间,内地游客与香港导游发生纠纷,据媒体报道,旅行社赔偿10余万元“封口费”给游客。因此有网友质疑,此次在澳门发生的殴打事件是否也有此嫌疑。胡惠芳告诉记者:“我看这三名游客挺有钱,他们也从未提及要求金钱赔偿一事,因此我不认为他们有效仿之嫌。”

  进展 澳门游协提出控告

  目前,澳门专业导游协会已向涉嫌打人的游客提出控告,但由于控告需要经过检察院、法院等程序,因此在没有定案之前澳门当局无权扣留游客。不过胡惠芳担心,即使今后立案成功,也很难将游客召回澳门应讯。

  胡惠芳表示,受伤的导游并非该团女导游,而是前去调停的男导游。目前,受伤导游已出院,殴打事件致其头部、足底多处外伤。“我们走法律程序,要求涉嫌打人者负民事赔偿责任。之所以这样,我们是希望以后不要再发生此类事件。”她建议,希望澳门政府完善法律程序,以及设立“黑名单”制度,把违法游客列为不受欢迎者。晨报记者 吴亭

  ■新闻链接

  导游与游客冲突事件

  2007年12月,百余名内地游客在澳门与导游冲突,澳门警方出动防暴警到场戒备。旅游团内地领队称,负责接待四个来自河北团在澳门行程的当地旅行社,强迫旅客晩上参加自费活动,否则“没饭食、没酒店住”,并将旅客带到黑沙海滩“考虑”。

  2010年7月,香港女导游阿珍在旅游车上多番谩骂内地旅客不购物的短片,在全国多个省市的电视台热播,震惊全国。后阿珍认错,被香港旅游业议会“停牌半年”。

  2011年2月5日上午,香港发生导游与内地游客互殴事件。因游客没有在导游指定的珠宝店购物,而遭到这名女导游的辱骂,最后发展到双方互殴。报警后,警方将香港导游和内地领队以及两名游客拘捕。据媒体报道,旅行社赔偿10余万元“封口费”给游客以了结此事。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内地房价物价齐涨,港人居住珠三角进退两难,一些人选择回巢 内地房价物价齐涨,港人居住珠三角进退两难,一些人选择回巢

不少内地回流港人因不符合连续居港规定被拒综援门外 不少内地回流港人因不符合连续居港规定被拒综援门外

  今日看点

  □内地物价一路飙升

  □生活成本堪比香港

  □北上港人纷纷回流

  □此消彼长耐人寻味

  文/羊城晚报记者马勇

  闹腾多年的“港人北上”潮还没散去,“港人回流”潮却已经暗流涌动。在内地CPI指数一路飙升,港币越来越“不值钱”之下,港人在内地消费不仅不能出手疏爽,反而感到囊中羞涩,去年下半年开始纷纷回流香港消费,部分港人甚至回流香港居住。

  往年春节期间,在深港两地主要关口,人潮涌动是北上的队伍,大包小包的港人络绎不绝地北上探亲;今年似乎相反,拖男带女的港人走的是南下香港方向,加上从珠三角各地蜂拥而至香港消费的精明“老广”,隐约形成了“一江春水向南流”的热闹景象。

  港人回流潮去年渐显现

  家住深圳蛇口的香港人李先生,和妻儿在深圳已经居住了8年,如今正在准备回港生活的事情。

  李先生是中港货柜司机,每月收入1.5万港元,妻子没有工作,孩子在香港屯门上学,每天经口岸往返。李先生说,以前由于香港生活成本太高,所以举家迁到深圳来。一开始感觉还不错,100港元能换116元人民币,每个周末都会带家人出去游玩或者食大餐。不过,去年起感到压力大了,不仅100港元只能换到85元人民币,物价更是飞涨,深圳不少东西价格甚至比香港还贵二三成。巨大的开销让他决定,节后就带妻儿返港生活。

  像港人李先生这种情况的,如今越来越多。据了解,这股港人“回流潮”从去年中开始出现,下半年逐渐增多,已经成为一股暗涌。

  究竟有多少“港人回流”,无法确切地了解。但据香港媒体分析,2009年约有21.8万港人在内地工作,2010年估计下降了一成多,剩下约18万人左右,两年相差约3万人左右,恐怕大多数是回流者。

  而羊城晚报记者从本地公安部门获悉,去年初,许多香港人到珠三角等城市办复户要求回来定居养老,三个月后通知其办手续时,不少看到内地物价飙涨,纷纷打起“退堂鼓”,不再申请复户定居了。

  “回流潮”以中老年人居多

  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中发现,香港“回流潮”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在“港人回流”潮中,93岁的潘焕金婆婆恐怕是最典型的回港定居者。

  13年前,潘婆婆带着几十万港元的毕生积蓄回广州时,打算“叶落归根”,终老故土。但近两年来,内地物价上涨,港币又飞速贬值,在双重压力下,潘婆婆的积蓄快速用完,去年7月的一天,身患疾患的她不得已告别在广州的亲人,孤独地走上了返港之路。据悉,她随后被送往香港的养老院,港府将负责她的所有日常开支。

  来自香港工联会的消息称,近年来,处理港籍老人返港求助个案不断增多,2008年只有90多宗,2009年就增加到110宗,2010年估计不会低于200宗。

  工联会的有关负责人说,究其原因,都是物价惹的祸。去年以来,受内地物价上涨加快、人民币升值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生活在深圳的大量香港老人,已经明显感觉到经济上的压力,尤其是一些日用消费品,折成港元价格比香港还高。

  其实,感受到深圳物价上涨压力的除了老人之外,还有现在工作、生活在深圳的香港人。工联会负责人说,在深圳工作的港人群体,目前虽未出现大规模回流趋势,但绝对是暗流涌动,如果深圳的生活成本持续提高,不排除这个群体也会步老人家返港潮的后尘。

  港人纷纷卖掉内地物业

  去年以来,港人在内地置业的热情急转直下,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港人“回流潮”在暗涌。置业国际集团对港人去年上半年楼市投资情况的调查显示,去年上半年香港投资者在内地置业的单位数量下跌至7900-8900个。其中,港人在深圳置业的宗数仅约2000-2200个,比前年同期减少近一半,为该调查十年来最低。

  前不久,羊城晚报记者在深圳调查采访时也发现,由于物价上涨,不少之前选择在香港工作、在深圳生活的部分香港人也开始“撤出”深圳。一些港人还纷纷卖掉自己在深圳的房子,重回香港生活。

  记者在香港人居住较为集中的深圳皇御苑小区了解到,此楼盘去年底以来,放盘数猛增,70%的放盘者都是港人,周边的物业中介生意因此红火了一把。

  一位在此放盘的梁姓港人告诉记者,他打算把自己在皇御苑130多平方米的房子卖了,回香港近郊地区买一个中小户型的房子。“如今的放盘价基本上是按之前买回来的价格,不亏本就算了。”他说,过去贪图深圳生活成本低,所以举家北迁,但现在物价上涨,深圳生活成本太高,算了一下,还是香港生活合算。

  ■记者手记

  港人“北上”

  与“回流”之惑

  昔日港人大举北上,有人扫货,有人揾工;如今却是大雁南飞,南下消费,回港复居。尽管粤港之间的货流与人流方向来了个乾坤大挪移,但是,无论是港人北上还是回流,其背后的经济逻辑与市场推力却毫无二致,皆为了追求低成本、高质量的生活。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不是生活所逼,谁愿意连油盐酱醋都千里迢迢南下香港采购,谁又愿意像候鸟一样动不动就挪窝不断迁徙。难怪有经济学人说,港人回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物价飞涨。

  2010年我国全年CPI上涨3.3%,虽然没有达到历史最高峰,但是老百姓已经切实感受到其痛,就拿西红柿这种最最普通的菜来说,以前也就两三元一斤, 如今竟然六七元多一斤,无公害的还得十几元一斤。正是在这种生活压力之下,风行了近30年的港人北上购物现象才发生了现实倒挂,变成了深圳人南下香港“打酱油”。

  不可否认,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与财富增速,固然有目共睹,但珠三角物价的飞涨,不少生活用品价格甚至贵过香港,珠三角主妇连柴米油盐都要到香港采购,恐怕并不能被视作正常的经济现象。

  有评论家说,珠三角物价飞涨,不过是近期国内物价上涨的一个缩影,有着相对高收入的香港人都难以忍受这里物价之高,甚至回流香港生活,国内物价的上涨之猛,由此可见一斑。

  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便国内物价的上涨的确不乏经济因素,甚至不乏专家预测“中国还须忍受更高物价上涨率”,但是公众能不能“忍得住”比香港还贵的物价,恐怕并不能被无视。一旦生活必需品等物价真的出现大幅上涨,考验的恐怕不仅仅是中国的经济。

  港人“北上南下”

  光景各不相同

  第一次是改革开放之初,香港人进入内地的身份是港商。当时,许多港商利用内地低廉的土地、人工成本和各项优惠政策,通过自己的精心经营,从小老板一跃成为“千万富翁”、“亿万富翁”。

  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内地的外资、独资企业进行“高级人才本地化”,大批香港高级人才涌入内地。最初,内地纯外资企业的主管都是外国人,企业出于多方考虑,纷纷从设在香港的亚太地区总部派香港人来管理内地的企业。

  第三次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一段时间。中国企业加快向国际靠拢,国企、民企大量引入境外人才。大量香港人从海外回流,然后又从香港北上创业。

  第四次是从2008年年初开始,金融危机后,内地由于振兴经济措施得当,经济恢复迅速,发展机会大,大量港人涌进内地就职,部分人士甚至把户口迁往内地。

  第五次是从2010年中开始,内地CPI指数一路飙升,港币越来越“不值钱”,港人在内地消费不仅不能出手疏爽,反而感到囊中羞涩,于是纷纷回流香港消费,部分港人甚至回流香港居住。

  ■新闻链接

  香港福利非安全网

  回流港人也遇尴尬

  来自香港方面的消息称,这次港人“回流”还仅是暗涌而已,没有成为一股潮流。但是,回流港人也遇到不少尴尬。

  据本地媒体报道,大部分从内地回流至香港的港人,多数是因为出现经济困难,例如花光积蓄的老年人、不堪重负或者失业无助的打工者等,此外也有因为患病而回到香港的长者,因为可以享受香港的医疗福利,无须在内地再花一大笔钱治病。

  “但这些人回港之后普遍都会遇到一个尴尬的局面,你们称这是‘夹心’状况,但我会说他们走上‘绝路’。”香港社区组织协会的一位干事解释,不少在内地遇到困难的香港人,以为回到香港可以依靠政府,但其实香港的福利制度并没有成为安全网。

  这位干事所指的,是港府规定港人申请综援前一年期间需居港最少309日,但很多长期在内地居住的香港人一旦回流想申请综援,往往达不到这个要求。因此协会早前协助在广东工作的港人游文辉,将港府告上法庭,最后香港高等法院裁定港府该项规定违法。但日前港府社会福利署发表声明称,将会就高等法院的判决提出上诉。

  去年3月份公布的一份香港露宿者调查显示,有35%露宿者是从内地或澳门回流的港人,当中九成从内地回流。“这些回流港人只能住2个月的免费宿舍,也只能从食物银行里面领取6个星期的食物,但他们无法申请综援,最后只能露宿。”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一名內地年輕漫畫家,近日獲日本出版社小學館邀請,在旗下青年漫畫雜誌內,刊載以三國時期英雄人物孫策為主角的作品,一改過往只有日本漫畫進口中國的情況。

        今年二十五歲的河北青年劉衝(筆名L.DART),就讀小學時已熱愛日本漫畫,升讀大學後更開始創作自己的漫畫。他創作的作品更在中國漫畫雜誌《龍漫少年星期天》上連載,據讀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其作品受歡迎程度,已超越該雜誌翻譯刊登的日本人氣漫畫《名偵探柯南》;他更被小學館駐上海的工作人員,評選為中國十名最有希望的漫畫家之一。

        小學館日本總部編輯部遂決定給予L.DART一個發表作品的機會,並安排一名責任編輯透過電郵,向他指導日本漫畫技巧,長逾一年時間。

        以孫策為主角

        L.DART將於下月二十六日創刊號的青年漫畫雜誌《月刊!SPIRITS》內,刊載長約六十頁的單篇漫畫《KILLIN-GI》(麒麟兒),該篇以孫策為主人翁的漫畫,除歷史元素外,亦融入了幻想要素。

        L.DART表示,能夠在日本發表作品是一個巨大機遇。又說,在中國畫三國漫畫須遵循史實,但在日本則可自由創作;他又希望日本讀者喜歡其作品。

发表在栏目: 艺术
周二, 18 1月 2011 15:02

中國富豪抗通脹 轉戰英投資

中國經濟騰飛,造就愈來愈多億萬富豪,面對內地通脹加劇、地產市場過熱、股市大幅波動,不少億萬富豪轉戰英國投資市場,地產市場、名畫、美酒均是他們的投資目標。

        有倫敦的拍賣行透露,近日一名內地富豪以超過十三萬英鎊(約一百六十萬港元),購入一瓶一八六九年出廠的Chateau Lafite紅酒。

        內地客被視為新商機

        拍賣行酒類部門主管指,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只要遇上心頭好,便不會計較價錢。

        另外,來自內地的遊客亦被英國零售業人士視為新商機,在剛過去的聖誕節,倫敦各家名店區均出現長長的中國遊客人龍,為招呼來自中國豪客,著名的哈洛斯(Harrods)百貨,更特意聘請懂普通話的職員服務他們。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周五, 14 1月 2011 10:46

日揆親購書本 學與中國相處

內地漁船與日本海上保安廳艦隻相撞後,令兩國關係陷入低谷,日本首相菅直人日前特意到書局購買屬「知華派」的前駐華大使宮本雄二的著作,學習與中國相處之道。

        菅直人周一傍晚在官邸會見參院議長西岡武夫後,前往東京市八重洲一家書店購物,他在書店逗留約二十分鐘,其間多次面露和譪笑容與多名買書的小童合照。

        他又在書店內購買多本書籍,包括阿塔利著的《國家債務危機》、築紫哲也著的《考慮國家》、《挑戰癌症的生死之謎》等;由於本月出版的《文藝春秋》,登載西岡武夫對其本人批評的專訪,菅直人亦購買該雜誌。

        眾多書籍中,最特別一本日本前駐中國大使宮本雄二所著的《今後如何與中國相處》,相信他是希望借鑑宮本雄二的經驗,學習與中國相處之道。

        宮本雄二是日本外交界「知華派」人物之一,作風被認為是幹練、溫和,他於九七年任日本駐華全權公使,○六年四月十日就任日本駐華大使。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