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肥胖人口众多
一项研究显示,以2005年的数据估算,人类超重1500万吨,而人类中的全部成年人的总重量为2.87亿吨。超重部分相当于约170艘航空母舰的重量。如果用人类体重来计算,就好比地球上一下子多出2.42亿个拥有平均体重的人。
一个欧洲研究小组声称,这项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让人类对腰围感到不舒服,还通过研究人类的总体重让大家对人口增长所造成的影响有重新认识。他们在《英国医学委员会公共健康》杂志上撰文说:“联合国对世界人口的预测显示,地球到2050年将多出23亿人。因为平均体重的增加,增加的人口将进一步破坏生态系统。”
美国在“十个体重最重的国家”名单上位居榜首,而“十个体重最轻的国家”名单全由非洲和亚洲国家组成。
研究人员分析了2005年的全球数据,用体重指数和身高估算了成人的平均体重。总的来说,他们计算出个人的全球平均体重是62公斤。
相关阅读
蟑螂堪称家庭最大的烦恼
科学网(kexue.com)讯 在当今百姓家庭,最令人烦恼的当属蟑螂,它们似乎有着极为顽强的生命力,甚至令人感觉无法清除。这种能在各种脏污环境下生存的蟑螂是许多家庭全力“围剿”的对象。
不过近日对于消灭蟑螂话题竟引起了争论,美国生物学家对赶尽杀绝的行为持反对意见,表示蟑螂若遭灭族,恐将引发全球性的生态恐慌。
报道称,来自美国泰勒得克萨斯大学的生物学家表示,蟑螂食用腐烂的有机物质后,会将氮气排进泥土,这些氮气会帮助植物顺利成长;一旦蟑螂灭绝,地球上的氮循环也会造成破坏。
此外,全球高达5000至10000种的蟑螂是许多鸟类、小型哺乳类动物的重要食物,因此蟑螂若是灭绝,也将会对食物链造成连锁反应,影响全球大量生物。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为2030年全球患癌者将增加75%。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受人口增加和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到2030年,全球癌症病例可能增加75%。
该项研究负责人是总部位于法国里昂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 Freddie Bray ,他在接受采访时称08年全球共有1270万人患癌,到2030年将有2220万人患癌,其中有90%的增长来源于最贫困的国家。
根据研究报告显示许多国家因感染导致的癌症病例大幅减少,但与西方饮食习惯有关的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症病例却在增加。研究报告中使用的数据均来自全球癌症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了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收集的全球184个国家的数据。
2008年,在那些比较富裕的国家有一半的癌症病例是是乳腺癌、肺癌、肠癌以及前列腺癌。而在那些中等收入国家相对而言更为常见的是食道癌、肝癌以及胃癌。但在这两类国家中,宫颈癌与胃癌病例都在减少。
而在那些贫困落后的国家中,宫颈癌最为常见,远远超过乳腺癌和肝癌患癌。报告指出如果癌症特异性分布和性别分布趋势继续像文章中那样发展的话,在2030年全球癌症病例总数将达到2220万。
研究者认为:“只有人为靶向性介入才有可能减缓病例的疯增,只要把早期预防,疫苗接种、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合而为一,才会遏制疯狂的癌症。”(科学网-kexue.com 维森)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锥猎蝽的叮咬引发“新型艾滋病”
据英国《每日邮报》5月29日报道,一种由吸血昆虫引发的致命疾病查加斯病,正在全球逐渐蔓延,因感染者在患病初期出现与患艾滋病的症状相似,很难被察觉且具有很多年的潜伏期,所以有关专家把它称为美洲国家面临的“新型艾滋病”威胁。
这种疾病一般通过锥猎蝽的叮咬、将被称为克氏锥虫的寄生虫输入受害者血液中进行传播,还可能在妊娠和生育期间由母亲传播给孩子。在被感染后,患者一般经历两个阶段急性期和重症期。急性期之后,病情表面上会趋于缓和,再经过数年后,患者才会进入重症阶段,出现便秘、腹痛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等病症。
一般来说,贫困地区的居民发病率较高,若患者发现得早,通过3个月的大剂量药物治疗,病情可能不会恶化,但由于该疾病潜伏期十分漫长,且发现后治疗费用高昂,所以很多患者不得不放弃治疗。
查加斯病最初只是在拉丁美洲爆发,后来因为旅行和移民的原因,逐渐蔓延到美国境内。目前全球感染者据估计有1000万人,多数患者来自中美洲国家,而美国人被感染的人数接近3万。(钟欣)
相关阅读:
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
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 资料图
在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有数万粒种子沉睡在极地冻土之下,即便爆发核战争或遭受恐怖分子袭击,即便南极冰盖融化,桑田化为沧海,也无法惊扰它们的梦。这里就是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人们称其“为世界末日而准备”的“种子方舟”。
“种子银行”的备份
根据估算,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万种可食用的植物,包括10万种稻米、1000多种香蕉……这些农作物的种子,小如罂粟花种子,大如椰子,都蕴含着无价的植物DNA。然而,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计,地球上农作物物种已经消失了75%。
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全世界建设了1400多个“种子银行”,这其中既有世界银行、粮农组织与联合国资助的储藏机构,也有中国、英国等国家的大型储藏所,还有大学与研究室管理的小型储藏室。它们都保存植物的种子、花粉、孢子——简而言之,储存物种是这些“种子银行”的主要功能。就像钱存入了银行——存入和兑取都取决于需要,非常自由。
例如,收集了2.42万种植物种子的英国基尤千年“种子银行”,它会定期存放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种子,一旦某种植物灭绝,能随时从“种子银行”中起用种子,以便恢复这个物种。
然而这些“种子银行”也很脆弱,它们要面临战争和天气灾害的威胁,还存在缺乏充足的资金、完善的管理和先进的设备等问题——在全球1400多个“种子银行”中,只有十几个达到国际标准,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国家种子银行就在战争中被毁灭。
为了增强保护植物多样性的能力,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际社会就一直在构想有别于“种子银行”的储存概念——它要有足够大的容量,以最先进的储藏技术维持所有种子最长的生命期限,为全世界的“种子银行”做好备份,它不必存取自由,但必须能抵抗任何天灾人祸,即便是核战争爆发、小行星撞地球这样的“世界末日”来临,也能保护种子的安全。
“末日种子库”由此诞生,只有在外界没有种子可用的时候,才能动用这里储备的“生命之种”。这里将是人类面对毁灭性灾难时的“诺亚方舟”,即使生物都会毁于一旦,幸存的人类也还能取出这里存放的种子,将它们唤醒,重新耕种土地。
能抵抗任何灾难的地方
斯瓦尔巴群岛,人迹罕至,在种库周围,偶尔会有北极熊出没。
为了保证“末日种子库”的绝对安全,对于建造地点的选择和内部构造的设计,挪威政府也是煞费苦心。
修建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末日种子库”比现在的海平面高出130米,即便气候变暖导致格陵兰岛的冰层和南极洲的冰全部融化,海平面也只会再增加61米,不会淹没“末日种子库”。
这里是北极的永久冻土带,越深入冻土带之下的岩石山洞,越有利于保持低温。因此,“末日种子库”修建在距离山洞出口120米的地方,即便外界温度升高,也难以穿透周围厚厚的永久冻土,就算冷冻隔热装置失灵,永久冻土也能确保“末日种子库”的温度在零下4℃左右,并持续200年之久。
为了能够抵御原子爆炸的冲击,“末日种子库”按照美国国家黄金储存库诺克斯堡的安全模式建造,外面包围着1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隧道里有数道安全性能极高的密封门,既能够抵抗爆炸产生的冲击力,也能防止热空气的渗入。
“末日种子库”中有两个气压舱,每个占地375平方米,共可以保存300万种植物种子样本。从世界各地运来的种子,经历干燥、清理等程序之后,被装进由特殊金属箔片和其他先进材料制成的“劳斯莱斯种子袋”——这种银色袋子能让种子在干燥和冷冻的状态下长久保存,每袋可以装500粒种子,袋子又被放在盒子中,整齐的码放在气压舱里的金属架上。
在“末日种子库”里,自动温控系统会使空气交换机和制冷设备交替工作,把温度常年控制在零下18℃,即使冷藏器坏了,永久冻土带仍将保持它们的冷冻状态。
在这样的温度环境下,小麦、大麦和豌豆这些重要农作物种子可持续保存长达1000年,储存最久的高粱,大约能存放1.95万年。
2007年9月,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种子库开放,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种子。目前,该种子库藏有50万种不同作物的种子,已经接收了来自世界各地,如墨西哥、加拿大、菲律宾、肯尼亚等100多个国家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子样本,成为全球作物种子最丰富的储藏库。
但愿这只是备份
作为全球“种子银行”的后备援助力量,“末日种子库”担负着出现地区性或全球性大灾难时,以这些精心储藏的种子重新启动农作物生产的重任。
挪威政府为了建造“末日种子库”耗费了300万美元左右的建设费,种子库建成后,每年的维护费用还需要约10万—20万美元。
尽管建造这座“种子库”的目的是为了能在发生作物流行病、核战争、自然灾害或气候变化的情况下,仍然能保证世界植物的多样性,希望有它的帮助,即便植物遭遇灭顶之灾,世界还会有重新焕发盎然绿意的一天。
但,原本人类不必耗费巨资,将鲜活的种子深藏在黑暗的洞穴里。因为大自然是一个比“末日种子库”更保险、更富有生机、更诗情画意的“种子银行”。
可是,这个精妙的“种子银行”却因为人类没有节制的活动,而失去了强盛的生命力,变得脆弱。有科学研究表明,花生、土豆和豇豆的野生亲缘物种在未来的数十年内都将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存在灭绝的可能。尽管这些野生亲缘物种并不能为人类食用,但它们对于改良农作物,尤其是在增强农作抗病虫害的特性方面,有特别的作用。
即使修建了“末日种子库”,也只能保存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野生物种的多样性,正因为如此,挪威人才给“末日种子库”取了个响亮的名字——“末日穹顶”。
这是希望用“末日”这个词,来警醒人们,如果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还不加管制,那么地球的末日可能真的会到来。“穹顶”则表达了一种愿望,那就是尽管“末日种子库”是人类为自己买的昂贵保单,也是人类最后的救赎——即使能有保障,也希望永远都不必启用。(记者 詹媛)
相关阅读
在过去25年间,英国灰蝶的栖息地逐渐向英格兰北部扩张
在人类的影响下,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越来越多的动植物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如北极熊。然而凡事都是双刃剑,正是全球暖化,使得英国灰蝶(Argus butterfly)脱离濒临灭绝的险境,重获新生。食源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作用。在过去25年间,英国灰蝶的栖息地逐渐向英格兰北部扩张,在那里它们找到了丰富的食物,这也使得它们现在的栖息地面积是曾经的两倍多,它们不再受到灭绝的威胁了。
英国蝶类保护协会的生态学家Richard Fox说,英国灰蝶曾经如此稀少,以至于你必须寻找到一个特定的地区才能对它们进行观察,而现在,在田间乡下,到处都是它们的踪影。纽克大学的Jane Hill教授说,全球暖化作用对英国灰蝶起到了非比寻常的作用。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Terry Root认为,气候变化会在物种之间形成胜利者与失败者,通常情况下,一种胜利者的兴盛都会以三种失败者的消失为代价,英国灰蝶与欧洲布谷鸟就是这种关系,Hill表示赞同这一观点。
随着气候变暖,由于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可能不会同时改变栖息地,会导致物种之间的主要关联断开,这意味着有些迁向北部地区的物种会因为食物不足而濒危。正是这种变化导致大量物种灭绝。英国灰蝶却不是这种情况,它们曾以稀有的半日花科植物(rockrose)为食,但它们在北方找到了比之前更好且更丰富的食物天竺葵(geranium)。Hill比喻道,这就像是为英国灰蝶提供了随拿随吃的自助餐一样。
相关阅读
“公主塔”有107层,包括6层地库,高413.4米
据媒体报道,近日,迪拜新建的“公主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确认为全球最高住宅建筑。“公主塔”有107层,包括6层地库。它高413.4米,占地面积达3475平方米。建筑内共有763间住宅单元。顶楼有一间可以远眺人工棕榈岛的豪华住宅。图为5月21日拍摄的“公主塔”。
相关阅读
位于挪威北部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是一座不起眼的建筑,好似矗立在雪地上的一个防空洞入口。这个深入地下的“防空洞”储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75万种植物种子,是维持地球物种多样性的“保险箱”。
种子备份
今年2月28日,在最新一批种子入库后,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又一次关上两扇厚重的不锈钢大门,将凄厉的北极风挡在外面。
这批新到的种子重1吨,是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和叙利亚的2.5万种农作物种子。
美国建筑师凯里·福勒设计并负责种子库的运营。在他看来,最新到库的种子中,来自叙利亚的鹰嘴豆和蚕豆种子尤为珍贵。除此之外,这里还储藏有11万份来自叙利亚的农作物种子。谁知道哪一天那里的农作物会不会在武装冲突中毁于一旦?如果真有不幸发生,这里储存的种子将派上用场。
这并非杞人忧天。战争、洪水、火灾和瘟疫都曾令某些物种灭绝。尽管全世界如今已经建成1750座种子库,但仍有不少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在天灾人祸中绝种。科学家希望,万一摧毁所有农作物的“世界末日”真的降临,人类至少还有备份种子能够重新开始耕种。
这正是建造全球种子库的初衷。自从2006年奠基以来,这座位于挪威北部、北极圈内斯瓦尔巴群岛的地下建筑就被视作保存农作物多样性的“诺亚方舟”,如今已经储存来自各国的75万种农作物种子。
在全球种子库的两扇不锈钢大门背后,是一段长长的下行隧道,隧道尽头还有两道气闸保护,然后才能进入储存种子的地窖。这里的室温常年保持在零下18摄氏度。由于所在位于北极圈地下160米的冻土层中,即使意外停电,种子库也能常年保持低温,室温要在200年后才能缓慢升至零摄氏度。为抵御导弹袭击,隧道入口处特意设计成内凹的曲面。因为上述精密的安全设计和可靠的储存条件,全球种子库堪称可以运行到世界灭绝的“末日地窖”。
基因流失
早在全球种子库建成之前,世界各地已经出现不少“种子银行”,旨在挽救农作物日益流失的基因多样性。
大部分种子库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其时正逢全球农业经历绿色革命,杂交品种的推广应用大幅提高农业产量。然而,随着世界各地的农民耕种杂交新品种,不少传统农作物由于无人种植趋于灭绝。
这一趋势延续至今。目前尚无记录显示究竟有多少农作物绝种,但农作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现实不容忽视。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世界各地农田中农作物的多样性已经锐减75%。就在一个多世纪前,印度还拥有10万多个品种的水稻。如今,那里的水稻品种不过几千种。美国苹果曾经有5000多个品种,如今也只有几百种。
上述数据只代表人类已知的、不复存在的农作物品种。如果考虑每个品种所蕴含的丰富基因选择,全球农作物多样性遭受的损失更为惨重。这样的损失难以量化衡量,但其带来的风险却无比巨大。
更佳选择
商业机构显然不是维持物种多样性的可靠选择。他们的基因库涵盖范围狭窄,大多只收集有商业价值的农作物品种。此外,商业机构关于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多以营利为目的,并非从喂养全人类的大局出发。
除了种子库,人类仍应当回归田间地头维护农作物多样性。再大、再全的种子库恐怕也无法收集世间所有农作物品种。不少水果和农作物。即使能够收集到某些农作物的种子,种子库却无法记录它们生长所在的自然环境信息,更无法适时更新它们的品种。
相关阅读
从天空中看夜晚的地球
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日前公布了2012年度《生命行星报告》,根据每个国家可再生资源消耗量与其生态承载率,以及各国可再生资源生产能力和二氧化碳吸收能力,评出了世界上十大污染最严重国家。
报道称,这些污染最严重的国家包括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丹麦、比利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以及爱尔兰。这些国家都是高收入国家,其生态足迹平均是低收入国家的五倍。卡塔尔以其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近乎疯狂的石油开采“荣登榜首”。贫富国家的生态足迹差异日益增大。在1970年到2008年间,高收入国家生态足迹增长了7%,而同期低收入国家的生态足迹却下降了60%。
据悉,生态足迹是指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如果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能力,就是不可持续的。为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都有义务和责任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费,减小自身的生态足迹。
世界自然基金会负责人吉姆·利佩(Jim Leape)说:“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生态足迹,我们给地球资源施加的压力都在持续增加,我们目前消耗的资源比地球补充的资源多50%,生物多样性继续下降。”
从全球范围而言,人类的生态足迹已超过了全球生态承载力的50%,人类现今的消费量已超出自然系统的再生产能力,即人类正在耗尽着全球的自然资产存量。(李金良)
相关阅读
二氧化碳作为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之一,人类也愈发意识到对抗全球变暖的重要性,并不断做着努力。而据英国《每日邮报》今晨报道,14日起,英国科学家们进行一项实验,将二氧化碳装进海底管道储存,并最终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清洁能源。
实验内容
每天最多800公斤CO2 被送到北海储存
报道说,这个测试从英国伐夫郡的隆加尼特发电站抽取二氧化碳输送到英国北海,每天将有80到800公斤的二氧化碳被压入管道,再利用废弃的油气田等场所把它储存起来。为此,管道附近500米以内的居民早就已经搬离。据悉,运输二氧化碳的长260千米的管道将穿过伐夫郡、福尔柯克、阿伯丁郡等六个地区。
专家们表示,目前需要测试的就是,每天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储存和运输量,是否会导致管道崩裂。
该实验由苏格兰电力、英国国家电力供应公司和壳牌公司共同投资。
英国国家电力供应公司发言人说,如果测试成功,他们将会从2014年将开始铺设新的管道,到2015年开始运行整个捕获和储存二氧化碳的体系。
据悉,把二氧化碳运输到北海的永久储存地点成本很高,英国政府还特地给予了他们10亿英镑的补贴。
储存理由
地质存储CO2 缓解温室效应
隆加尼特发电厂是英国使用煤发电的第二大发电厂,也是欧洲第三大发电厂,它也是英国最大污染源之一。这个发电厂为200万人提供电力,每年排放700万到800万吨二氧化碳。
英国石油巨头BP公司的CEO布朗尼说,电厂是二氧化碳最大制造者之一,温室气体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祸首。而该测试是个不同寻常的项目,将会在未来提供清洁能源和削减二氧化碳方面做出很大贡献。
在过去十几年中,一批科学家都在孜孜不倦地开辟这个对人类来说全新的课题——CO2的收集和存储,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温室效应。
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地质存储”可以作为一个主要的存储方式。不仅存储量上占优势,同时存储时间长。
相关链接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
据英国媒体日前报道,最新报告显示,因各国政府没有采取足够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到2052年上升2摄氏度,到2080年上升2.8摄氏度。
在一份气候变化经济学报告中显示,如果我们继续现在的生活方式,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有50%的可能会上升4摄氏度多。气温如果这样一直升高就会打乱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甚至全球的生态平衡,最终导致全球发生大规模的迁移和冲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