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环球网记者李宗泽报道 据韩国《朝鲜日报》2月1日消息,2010年6月10日“罗老”号进行第二次发射的场景。当天“罗老”号在点火后在第137.19秒在高空爆炸。韩俄两国均未能查明韩国首枚运载火箭“罗老”号第二次发射失败的原因。由此,“罗老”号第三次发射很可能会推迟相当时间。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31日表示,韩俄调查委员会(FRB)1月24日至27日在俄罗斯举行了第四次会议,但依旧未能就“罗老”号第二次发射失败的原因缩小分歧。教育科学技术部科学政策官金善玉当天说:“韩方认为,俄罗斯制造的分离第一级和第二级火箭推进器的分离螺栓是发射失败的原因。俄方则认为,韩国制造的飞行终止系统(Flight Termination System)是失败原因。双方一同进行了查证,但是未能缩小分歧。”不过,韩俄双方决定今后将继续举行会议,以查明失败原因。但是双方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失败原因,而且第五次会议的时间尚未确定,所以双方在短期内达成一致的可能性很小。

  韩国政府重申“只有找出第二次发射的失败原因并加以改正,才能进行第三次发射”的立场。韩方之所以态度如此慎重,是因为青瓦 台和教育科学部内部的否定态度起到作用,即第三次发射即使成功也不算是成绩,但是再次失败就会给政府带来压力,不可避免地打击到今后的太空开发计划。从技术角度上讲,通过与俄罗斯的合作,韩国已经得到了所能得到的,所以应该独立发射火箭。相反,开发“罗老”号的宇航研究所和科学技术团体等则认为“韩国应该继续和俄罗斯合作,共同完成第三次发射”,即是否完成过发射、星箭 分离和进入轨道等全过程的差别很大,如果发射成功,韩国科研人员获得的自信将成为今后研发国产火箭事业的巨大资产。宇航研究所主张, 尤其是用于第三次发射的二级火箭推进器已制造完成,选择发射也无需进一步投资。

  俄罗斯同样要考虑第三次发射的得失。仅从费用考虑,第三次发射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亏本生意”。因为实施第三次发射,俄罗斯方面固然会得到韩国政府支付的1050万美元(约 118亿韩元,占总合同金额的5%),但制作新的一级火箭推进器的费用却是200亿韩元左右。但是韩俄的卫 星发射合同如果以失败收场,俄罗斯在全球卫星发射市场上的信誉很可能会受到损害。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俄罗斯航天工作人员2日与此前一天发射后失踪的一颗军用卫星成功建立通信,确认这颗卫星错入轨道。现阶段,地面控制中心正分析这枚在错误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是否还有利用价值。

  已保持稳定通信

  “已确定卫星轨道参数,现在,我们与这枚卫星已保持稳定通信,”俄罗斯航天部队指挥官奥斯塔片科中将2日在一份经由国防部发出的声明中说。莫斯科时间1日17时,一枚“轰鸣”运载火箭搭载“Geo-IK-2”型“列舍特涅夫”号军用卫星升空。火箭发射升空后不久,地面控制中心与卫星失去联系。

  卫星没有按指定任务进入距地1000公里的圆形轨道,而是大幅度偏离进入一条椭圆形轨道,椭圆形轨道的近地距离只有330公里。

  路透社将“Geo-IK-2”型卫星定位为军民两用卫星。在军事层面,这枚卫星主要用于测定地球重力场,测绘地球三维地面图,潜在可运用于导弹弹道技术;在民用层面,这枚卫星可监测地球版块构造运动、冰山冰川形态和海洋潮汐运动。

  或成为太空垃圾

  找到卫星只是第一步,卫星是否还能完成指定任务、或者是否能“阴差阳错”地转作他用,是眼下俄罗斯航天人员关心的问题。

  国防部声明说,一个专家组眼下正在分析这枚卫星是否进入一条“无用的轨道”从而使卫星成为太空垃圾。同时,国防部希望尽快确定卫星缘何“错走太空”。

  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援引航天工业消息源报道,类似调查耗时长,分析难,特别是发射失败的原因分析通常需要数年时间。

  俄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2日告诉俄通社-塔斯社记者:“我们找到了卫星,获取了参数,但这枚卫星是否仍可处于受控状态眼下还不知道。”

  三颗卫星接连坠海

  这枚卫星原定于去年12月发射,但因位于俄罗斯北部的普列谢茨克发射中心发射架出现故障,发射被迫推迟。同在去年12月,俄罗斯发射3颗“格洛纳斯—M”型导航卫星失败,俄罗斯航天部门备受指责。3枚卫星陨落太平洋,使俄罗斯联邦政府损失1.68亿美元。

  更新扩建俄罗斯自主的导航系统卫星网,是俄罗斯总理普京在过去10年力推的太空项目。通常说来,建设一套完整的导航系统卫星网至少需要24枚导航卫星。去年12月发射失败的3枚“格洛纳斯—M”型导航卫星是俄罗斯更新24枚导航卫星的最后3枚。

  俄罗斯航天署先前宣布,已划拨资金8300万美元,定于今年5月、6月间补射3枚导航卫星。

  (新华社专稿)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华盛顿2月2日电(记者 冉维 易爱军)美国总统奥巴马2日在白宫签署了美国与俄罗斯新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国防部长盖茨等出席了签署仪式。根据新条约,美俄两国应在7年内将各自部署的核弹头数量上限降至1550枚,这比旧条约减少了大约30%。

  美国参议院和俄罗斯国家杜马分别在去年12月和今年1月批准了这一条约。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上月28日签署了这一新核裁军条约。奥巴马政府将签署这一新条约看做是“重启”美俄关系的重要成就之一。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的千岛湖,一头野熊正准备猎捕鲑鱼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的千岛湖,一头野熊正准备猎捕鲑鱼

  俄罗斯摄影师谢尔盖·戈尔什科夫拍摄了一组生动的野外照片,展现了野熊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千岛湖猎捕鲑鱼的精彩瞬间。鲑鱼是餐馆菜单上的热门菜肴,同样也是野熊的最爱。拍摄时,这位痴迷于野生动物的摄影师冒险游到距离野熊只有几米远的地方。当地的野熊数量超过1.8万头。

野熊拥有可怕的力量和速度,小小的鲑鱼根本不是对手,只能沦为它们的晚餐
野熊拥有可怕的力量和速度,小小的鲑鱼根本不是对手,只能沦为它们的晚餐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的千岛湖是超过1.8万头野熊的家园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的千岛湖是超过1.8万头野熊的家园

  为了拍到野熊,戈尔什科夫住进树林里的一个帐篷,用了6年时间跟踪野熊,拍摄它们捕猎鲑鱼、在湖中游泳和步行数公里穿过森林的动人景象。他说:“这些照片展现了难得一见的野熊生活瞬间。千岛湖是欧亚大陆最大的红鲑鱼产卵地,也是最理想的野熊栖息地,它们每年都会到这里觅食,早已成为代代相传的一种生活习惯。”

  他说:“我曾经看过一部在这里拍摄的纪录片,从此便深深迷上了它。我来到树林,住在距野熊不远的帐篷里,经常遭遇恶劣的天气,同时还要与好奇的小熊打交道。拍摄野熊具有一定危险性。在野外,我与野熊之间的距离与你们在动物园观看野熊时的距离不相上下。现在回想起来,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拍摄多么危险。野熊导致的摄影师受伤事故超过狮子、老虎、美洲豹和鲨鱼的总和。”

俄罗斯摄影师谢尔盖·戈尔什科夫用了6年时间跟踪拍摄危险的野熊
俄罗斯摄影师谢尔盖·戈尔什科夫用了6年时间跟踪拍摄危险的野熊

为了能够拍到自己满意的照片,戈尔什科夫不得不冒险与野熊亲密接触
为了能够拍到自己满意的照片,戈尔什科夫不得不冒险与野熊亲密接触

  戈尔什科夫的家位于俄罗斯莫斯科,他指出:“我经常和其他摄影师一起,到野外拍摄野熊。我知道还没有人曾经在水下拍摄野熊,因此想尝试一下。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在冰冷的水中苦苦熬了几个小时,当时一些野熊将我视为猎物,真的非常恐怖。”(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磁场变化导致北磁极向俄罗斯方向移动(图片提供:Stefan Maus, NOAA NGDC)
磁场变化导致北磁极向俄罗斯方向移动(图片提供:Stefan Maus, NOAA NGDC)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核磁场变化,地球北磁极正以每年40英里(约合64公里)的速度向俄罗斯方向移动。

  据悉,由于地核所处位置太深,使得科学家无法直接探测其磁场的位置,不过,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跟踪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磁场变化,推断地核磁场的活动情况。最新分析结果表明,地核表面存在一个磁性快速变化的区域,该区域可能是由地核更深处的神秘磁性“羽状物质”产生的。

  法国巴黎地球物理学院地球物理学家阿诺德-楚利亚特(Arnaud Chulliat)说,正是这个区域,让北磁极不断远离其长期所处的加拿大北部地区。北磁极是罗盘针所指方向,处于地理上所说的北极附近,但与北极不在同一个位置。目前,北磁极靠近于加拿大埃尔斯米尔岛。

  数百年来,一旦远离可识别的界标,航海家就利用北磁极导航。尽管全球定位系统(GPS)已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这种传统做法,很多人发现,在水下和地下等全球定位系统无法与外界联系的地方,罗盘仍有其用武之地。科学家在1831年首次确定了北磁极的位置,在之后的七十多年里,它几乎没有移动过。

  然而,到了1904年,北磁极开始以每年大约9英里(约合15公里)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1989年,它再次开始加速,科学家在2007年确认,北磁极每年以34到37英里(约合55到60公里)的速度朝西伯利亚方向移动。

  由于北磁极的快速移动,这意味着必须更为频繁地更新磁场图,以便让罗盘使用者随之做出重大调整,从北磁极指向真正的北部。地质学家认为,地球之所以有磁场,是因为地核的核心由固体铁构成,而核心周围又是快速旋转的液态金属。这形成了一个驱动地球磁场不断运转的“发电机”。

  科学家长期以来便猜测,由于处于熔融状态的地核在不停地移动,其磁性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北磁极的表面位置。尽管最新研究看起来支持这一观点,不过楚利亚特表示难以确定磁北极最终是否会进入俄罗斯。楚利亚特说:“预测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另外,没人清楚地核是否会发生别的变化,让北磁极朝新的方向移动。(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前,一个新的间歇泉在俄罗斯突然喷发,由于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有人在现场不禁发出“普利考尔尼”(Prikolny,即“奇怪的、罕见的”意思)这样的惊叹,谁也没有想到,这竟然成为新间歇泉的官方名称。

  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在俄罗斯遥远的堪察加半岛的第一个新间歇泉。间歇泉是天然热喷泉,通常出现在火山地区,间歇性地喷射强有力的水柱或蒸汽柱。但是,“普利考尔尼”间歇泉比其突然现身更奇怪的是,它还对周围环境有益。

  间歇泉喷出的高16.4英尺(约合5米)的水柱在落回原地时会得到循环利用——每隔6至20分钟,同样的水柱就会喷出一次。目前,科学家尚不清楚间歇泉形成的原因,但有一些理论认为,某一地区水位升高或温泉有规律的跳动形成了这种断断续续喷发的喷泉。

  “普利考尔尼”间歇泉位于克罗诺基自然保护区,距间歇泉峡谷(Valley of Geysers)约8.7英里(14公里)。间歇泉峡谷是欧亚大陆上唯一一处间歇泉地区,曾经有约100个大大小小的间歇泉,2007年6月,间歇泉峡谷遭遇了一场可怕的山崩,峡谷中半数间歇泉泉眼被泥土掩埋,科学家预测这些间歇泉泉眼可能会永久消失。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工作人员亚历山大·费拉基娜(Alexandra Filatkina)在一份声明中称,在那次破坏性的山崩过后两年,“克罗诺基自然保护区另一处发生了新的奇迹。我们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目睹这些自然过程在成为历史时的奇景。”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俄羅斯美女間諜查普曼繼早前加入「青年近軍」涉足政界後,近日又在電視機熒光幕上大放異彩,搖身一變成為主持人,主持一個以她名字命名的電視節目,主要探索世界神秘事件。

        查普曼是於俄羅斯最大商業電視台Ren TV,主持一個名為《與查普曼一起探索世界奧秘》(Secrets of the World with Anna Chapman)的節目,該節目是透過實驗和調查,引導觀眾認識世界一些神秘現象。

        可自選任何方式主持

        據悉,製作單位為查普曼提供廣闊的空間,允許她以任何方式主持,並期望借助她的名氣,帶來可觀的收視率。

        二十八歲的查普曼,自從去年七月被揭穿俄國間諜身份,遭美國驅逐離境,返回俄羅斯後,一直是當地的傳媒寵兒,經常接受訪問,她早前接受電視台訪問,獲贈一頭小獅子作寵物。她憑藉亮麗外貌、魔鬼身材,獲一本雜誌評選為俄羅斯百名性感美女之一,而男性雜誌《Maxim》更邀請她拍攝一輯內衣寫真。

        除

了是傳媒寵兒外,俄國總理普京對查普曼亦甚為賞識,去年十二月更邀請她加入自己創辦的青年組織「青年近軍」,並擔任重要職位,正式涉足政界。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周五, 14 1月 2011 10:26

酒店新创意 堪比诺亚方舟

俄羅斯一名建築師,設計出一座可抵抗水災、海嘯、地震等天災,猶如現代版挪亞方舟的酒店。

        俄國建築師列米佐夫(Alexander Remizov)設計的方舟酒店外形儼如貝殼,它是以木材、鋼鐵、高強度的ETFE塑膠建成,它可適應各樣環境在陸上或海上建築,又可建造出不同規模,容納人數介乎五十至一萬人。

        抵抗水災地震

        而方舟中央裝置有風力發電機,外層則以透明的太陽能電池板覆蓋,如果它搭建在水上,更可利用熱水能源。

        雖然方舟仍處於設計階段,但列米佐夫認為方舟可用於許多不同用途,除作酒店、公寓外,由於方舟採取的預製結構,能可快速組裝以滿足需要,故必要時可作為緊急避難所之用。

发表在栏目: 旅游
周六, 08 1月 2011 10:57

中亚可能显现“普京峰”

据新华社电 吉尔吉斯斯坦政府一发言人4日说,政府向议会递交一份提案,打算用俄罗斯总理普京的名字命名本国一座山峰。这座山峰海拔4446米,靠近与中国接壤的边境地区。2002年,吉政府以俄罗斯前总统鲍里斯·叶利钦的名字命名本国境内一座山峰。一些分析师认为,以普京命名本国山峰,意在强调本国与俄关系亲密。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周二, 28 12月 2010 10:24

阿桑奇当选国际焦点人物

本报讯 日前,由光明日报主办、本报参与的2010年“十大国外焦点人物”和“十大国际新闻”揭晓,“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波兰前总统卡钦斯基、巴西首位女总统迪尔玛·罗塞夫、萨马兰奇、“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均榜上有名。

 此外,当选2010年“十大国外焦点人物”的还有英国首相卡梅伦、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澳大利亚首位女总理吉拉德及前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指挥官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 

 (排列不分先后)

 阿桑奇:“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日前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称,若美国以涉嫌犯有间谍罪为由将他引渡回美国,他“极有可能”在美国监狱中被谋杀。现年39岁的阿桑奇是澳大利亚人,2006年12月创建“维基解密”网站。2010年,这家网站先后公布了大量关于美军参与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秘密文件,举世震惊。

 卡钦斯基:波兰总统卡钦斯基乘坐的图-154专机4月10日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附近坠毁,机上96人全部遇难。卡钦斯基准备前往当地参加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活动。卡钦斯基1949年6月18日出生在波兰首都华沙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卡钦斯基与他的孪生兄弟曾是波兰的影坛童星。

 迪尔玛·罗塞夫:11月1日晨,拉丁美洲迎来了第11位女总统,她就是62岁的巴西首位女总统迪尔玛·罗塞夫。在首都巴西利亚,巴西最高选举法院宣布,根据已统计完毕的99%选票,执政党劳工党候选人迪尔玛·罗塞夫得票率为55.97%。罗塞夫将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就任巴西总统。

 萨马兰奇:萨马兰奇担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长达21年。萨马兰奇在任内成功推动了奥运会商业化,使国际奥委会脱离了财政危机。4月21日,萨马兰奇因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逝世,享年89岁。

 乔布斯:有“不倒翁”之称的乔布斯虽几经沉浮,依然屹立不倒。2010年1月27日,苹果发布了“神奇的”iPad。自9月1日以来,苹果出售了25万台Apple TV,iPad的销量则超过了苹果笔记本电脑。有人评价说,“乔布斯用iPod和iTunes推动了音乐产业,用iPhone掀起了手机市场革命,用iPad冲击了PC,还打造了苹果独特的商业模式。”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12 页,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