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考古界和新闻界关注的翼城大河口西周“霸伯”墓地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进入尾声,经过历时两年的艰苦发掘比对,考古人员目前确认,这处距今3000多年的墓葬群竟然封存了一段不曾被史料记载的西周诸侯国历史。
记者:我现在是在翼城县大河口西周“霸伯”墓地考古发掘现场,经过省文物部门的考古人员近两年的挖掘,目前我身后这处墓地的开掘面积已经达到了15000平方米,其中不仅首次发现了漆木俑和原始瓷器,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根据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也使一个存世于3000多年前的西周诸侯国“霸国”首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据了解,2007年5月,大河口墓地因被盗而发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于同年9月至次年5月进行了考古勘探和试掘,2008年9月至12月进行了全面普探。通过勘探发掘了解到,墓地分布面积约4万平方米,埋葬西周墓葬1000多座。2009年5月至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性发掘。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谢尧亭:大河口墓地目前我们能够确定它属于霸国墓地,这是新发现的一个封国,过去传世历史文献里面没有记载的一个新的封国墓地,出土了玉器、其它漆木器、陶器和其它器物,一共加起来是15000余件套,数量还是比较众多的,其中带铭文的青铜器也比较多。
谢所长告诉记者,大河口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显示,“霸”是这处墓地墓主的国、族、名,“霸伯”是这里的最高权力拥有者。根据实际探测的墓地面积和墓葬埋葬数量推测,当时大河口人群规模不大,因此,其所居城驿和所辖区域也不会很大。已知资料表明,霸与燕、晋等国和周王朝曾有往来关系。墓葬时代横贯西周,晚期进入春秋初年,其墓主人群应为狄人系统的一支。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谢尧亭:这次发掘我们第一次认识了狄人这个人群,所谓戎狄狄人这个人群,他的人种特征和他的埋葬习俗,这在中国考古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记者了解到,在大规模野外考古之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还将联合社科院,对大河口西周“霸伯”墓地进行细化的实验室考古研究,以期为今后野外作业提供更加有利于文物保护的新模式。(黄河新闻网)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1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今年的4月12日是人类实现载人航天50周年的纪念日。50年前,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实现了飞天的壮举。值此纪念时刻,美国《国家地理》整理了一组珍贵的历史图片,回顾加加林和人类首次太空之旅的一些时光片段。
1、加加林向人群致意
近日,谷歌以标题图片的形式向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表达敬意。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拍摄于1961年7月,苏联驻伦敦大使馆外,站在一辆汽车上的加加林起身向人群挥手致意。就在几个月前,他刚刚完成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壮举。今年4月12日是人类载人航天飞行50周年的日子,加加林和他的东方-1号宇宙飞船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
华盛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解说员凯瑟琳·里维斯(Cathleen Lewis)负责国际太空项目和宇航服方面的讲解工作。她说,在加加林顺利返回地面之后,他便成了英雄,在国内国外都是一样。
“他受到热烈欢迎,人群簇拥着他。我想人们是真的非常兴奋。这些西方人显然超越了冷战的隔阂,他们打心底里认为他是个英雄,因为他完成了科幻般太空飞行的壮举。”
2、加加林使用的导航系统
这是东方-1号飞船上导航系统控制面板的一部分,按钮都用玻璃罩罩着。现在它已经作为展品陈列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
由于当时是首次进行太空飞行,科学家们对人体在太空中的适应性存在疑虑,因此加加林的首次航行完全由地面进行控制。
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星人:加加林神话的背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书中提到加加林曾写了一份备忘录给克格勃,要求推迟联盟一号飞船的升空。
根据设计,联盟-1号载人宇宙飞船于1967年发射升空,1天后另一艘联盟-2号飞船升空并在太空进行对接,演练乘员互换。但联盟-1号最终失败,联盟-2号的发射也被取消。这次计划是一场灾难,驾驶联盟-1号的苏联航天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在试图返回地面时,由于降落伞无法打开,飞船和地面猛烈撞击爆炸而遇难。
然而,里维斯和其他美国历史学家并不认同书中的这些描述。她说:“这本书中说,苏联的工程师、宇航员和技术员们都清楚飞船存在严重的缺陷,但加加林对于推迟发射的请求却被驳回了。但这并不符合当时苏联太空计划的行事方式。他们曾经无数次因为技术原因推迟过发射。”
3、整装待发
1961年,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整装待发,他即将成为人类首位太空使者。
返回地面后,加加林说出了那句经典的感慨:“当我在轨道上飞行时,我看到了地球是多么美丽。我们必须保护它,不要破坏它。”
近期,钟南山院士公布了他对60名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者的研究结果,结果显示有80%的被检人群感染了一种或者是多种的病原体,并且这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感染者感染了EB病毒(一种疱疹病毒)。对此,卫生部昨天回应称,钟南山院士的研究成果和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总体上一致,这个人群没有感染艾滋病,而且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新的病毒或者未知的病毒。
别再称之“阴滋病”
在昨天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钟南山院士关于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群的研究与卫生部此前公布的调查结果并不矛盾,而是互补。对于EB病毒是否是这个人群致病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论证。卫生部希望钟南山院士和他的团队能够继续参与到这个研究当中来。
对钟南山团队发布的所谓“阴滋病”人群的调查结果,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钟院士的研究成果和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总体上是一致的。这个人群没有感染艾滋病。根据国内外权威机构检测结果,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新的病毒或者未知的病毒,所以建议不要再用“阴滋病”这个表述。
并非公共卫生问题
邓海华表示,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没有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该人群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卫生部做的六个省市的科学规范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通过虚拟空间走到一起的人群,不构成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会对其他人构成健康的危害。
他说,这个人群每个个体都可能有这样那样身体上的不适,我们从来没有否认这一点,也建议他们尽快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去诊断和治疗,包括像钟院士这样权威的专家和他们的医院。
EB病毒很常见
针对钟南山的研究所提到的发现自述感染阴滋病人群EB病毒感染检测率达到55%的问题,邓海华说,长期从事EB病毒研究的权威专家曾毅院士认为,EB病毒是健康人群中很常见的一种病毒,三到五岁儿童的感染率达到90%以上,而且以后将终身携带,一般不会引起这个人群所说的病症。除EB病毒以外,健康人体中还存在一些其他常见的病毒或者细菌。微生物在人体内可以广泛存在,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致病。
邓海华说,对于EB病毒是否是这个人群致病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需要病毒学、性病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等方面专家对此问题再做进一步论证。
本报讯 (记者文静)昨天,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表示,目前统计部门发布的CPI统计的是全民的。他建议CPI应分农民工CPI、公务员CPI等,这样更合理。
许善达认为,不同生活水平的群体肯定是不同的CPI,比如月收入两万元的人群和月收入两千的人群,消费投入肯定是不一样的,消费品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低收入群体可能食品是每月的最大支出,而高收入群体则不同。他建议,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建立不同的样本,分别抽样测算。“这样出来更多的CPI,就会让百姓感觉到与实际生活相符合了”。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王宇、郑晓奕)财政部副部长李勇7日表示,个税起征点的上调已没有悬念,在考虑各方意见后,个税起征点上调将充分照顾到中低收入人群利益。
全国政协7日举行小组、界别联组讨论,国家有关部委相关负责人参加了讨论。李勇在参加全国政协工商联界联组会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起征点上调会充分照顾到低收入人群利益。他认为,国家对低收入人群不但不应征税,而且还要对其基本生活进行保障。李勇还表示,个税改革也要关切到中等收入人群利益。今年将分步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解学智在联组会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个税调整方案将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总体上看,个税起征点上调会遵循公平公正原则。
这是财税官员近期首次就个税起征点上调发表看法。两会召开前夕,国务院决定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改,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整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级次级距,但未公布调整的具体内容。
据新华社电 成都市卫生局3日披露,今年成都将继续按照每年每人补助20元的标准,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全民免费体检活动。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成都将体检范围扩大到了所有常住人口,体检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自选体检套餐,享受免费服务。
成都市卫生局副局长刘军称,今年免费体检的覆盖人群有所扩大,由去年的社保参保人员、成都户籍市民,增加到持有居住证的常住人口。市民只需持医保卡或成都市居住证,就可在所居住区域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以及妇幼保健机构参加体检。
在免费体检人群调整的同时,“全民免费健康体检”项目也有所变化。今年,成都市卫生局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特点,推出成年人健康体检、中小学在校学生健康体检、0-1岁儿童健康体检、1-6岁儿童健康体检、育龄妇女人群健康体检五种“体验包”,供市民选择。
五种“体验包”共含有20种套餐和59个体检项目。其中,每个“体验包”中的必查项目均免费;“体验包”内的可选套餐每项20元,每位市民可免费体检一个套餐,多选套餐需按20元一项收费。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对海南岛黎族居民DNA样本研究发现,人类在大约距今7000至27000年前已经移居海南岛。
据了解,在距今约2万年前的末次盛冰期,伴随冰盖体积的增长,海平面下降。这种情况在末次盛冰期结束后的气候转暖中发生逆转,即冰盖消融,海平面上升。在大陆沿海以及海岛地区,海平面的升降造成了海陆变迁,这一过程很可能对这些地区内史前人类的迁徙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在东亚地区,海南岛与大陆的连接与分离就是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海陆变迁过程的例证之一。
负责这一科研项目的彭旻晟、贺军栋、刘海昕三位科研人员表示,为了探讨这次事件是否在当今海南岛人群的遗传结构中留有相关印记,在张亚平院士的指导下,他们对来自3个群体的共计285份黎族居民DNA样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合之前发表的数据,结果显示海南岛人群与广西人群的遗传关系较为密切;来自大陆的近期移民对海南岛人群有着较大贡献。而更为细致的研究发现,人类早期移居海南岛的候选标记全序列测定的系统地理学分析表明早期移民发生在大约距今7000至27000年前。
科研人员认为,这个时间范围内,海南岛与大陆处于连接状态,因此提供了人类移居海南岛的有利条件。同时,近期在海南岛的考古学工作中发现的一些旧石器遗迹,时间推测在晚更新世,也对该研究结果提供了支持。(杨洋 张刚强)
“盲人摸象”现象不仅在生活中经常发生,在不同民族的交往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国外,外国人对中国、中国人的了解,往往基于身边接触的人群。这时,身居海外的华人的行为,就不仅仅只代表个人,而是代表了整个族裔,代表了中华民族。对此,加拿大《环球华报》刊发文章指出,身居海外的华人尤其应该认识到族裔交往中的“盲人效应”,自觉提高自身修养,让华人形象在海外获得认同和赞扬。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有个成语叫“盲人摸象”,说的是从前有4个盲人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第一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牙齿,说:“大象就像一个粗大的萝卜。”第二个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说:“大象是一把大蒲扇。”第三个摸到的是腿,说:“大象是根石柱子。”第四个摸到的是尾巴,说:“大象只不过是一根草绳。”后来,人们以“盲人摸象”来比喻看问题总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事实上,无论多伟大的人物,思想认识上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生活中的“盲人摸象”现象是经常发生的,特别是在不同民族的交往中更是这样。我们知道,同样是中国人,但南方人和北方人,城市人和农村人,香港人和北京人等,人与人之间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对我们自己来讲是很熟悉的;可对于语言不通的外国人来讲,在他们眼里都是一样的。同样,我们看不同肤色的民族,就像看蚂蚁世界一样,尽管他们中间存在着许多差别,但在我们的脑海里也都是“一视同仁”的。例如,我们会把所有白皮肤的人都认为是白人,把所有黑皮肤的人都认为是黑人。而白皮肤之间还有英国、法国、德国等不同族裔之分,黑皮肤之间还有南非、北非等不同族裔之分,这对我们来讲,是很难区分的。
以上这些,就会产生一种盲人效应,你所看到的某个局部,就影响了你对整体的看法,我们在认识上存在许多盲点。实践证明,在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一般人对另一族裔的认识,除了看新闻报道之外,主要就根据身边这个族裔的人来推断其整个民族,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在这个时候,某个个人的行为往往就代表了整个族裔。如果一个族裔普遍素质高尚,其他族裔的人就会肃然起敬。如果一个族裔里经常有人做出些龌龊不雅的事情,就会带坏整个族裔的形象,而“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同族人花费十倍的努力都难以改变这种坏影响。
这样,身居海外的华人就起到了标本和榜样的作用了,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向当地人证明着中国人是这样的或者是那样的。国内的人经常想知道华人在海外受不受歧视。实际上,人没有无缘无故的歧视,人们对你看法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讲取决于你的自身表现。如果你总是对人微笑,人们就会认为你是个乐观的人;如果你总是愁眉苦脸,人们就会对你敬而远之。乐观向上的人无论哪个民族的人都会喜欢;自私自利的人走到哪都会没有朋友,不仅外族人歧视你,本民族的人更歧视你。
因此,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应时刻切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整个族裔。我们不是要讨好别人,如果你想要你的家人受到他人尊重,如果你想要你的子孙永远生活在一个和谐和不受歧视的社会里,那就从我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自觉地维护社会公德,让整个华裔形象在海外获得认同和赞扬。
同样,当你看到某个白人、黑人或亚洲人的个人行为时,也不要一概而论地对其整个民族妄加评论,而应多了解一些人,从多个侧面对其进行调查和研究,以得出正确、公正的评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