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中尖下巴的形象
胡可船长的尖下巴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30日消息,动画片中邪恶的形象往往会遭到小朋友的厌恶,与正面人物的英剧潇洒对比,邪恶人物往往丑陋、阴险,而无论什么卡通片,他们总有共同的特点--尖下巴。
根据每日邮报报道,近日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员研究发现,向下的三角形会叫人感到愤怒且有威胁,这也印证了反面形象尖下巴的特点。
科学家们做了研究,他们相信这点不是巧合,尖下巴和眉毛朝中间倾斜的人往往一脸阴险。他们请来了30位志愿者,叫他们看不懂形象的照片,往往尖下巴的出现会是他们觉得不愉快。
101忠狗里的反面人物
现实中叫人厌烦的尖下巴
心理学教授德里克-沃森(Derrick Watson)表示:“人的面孔是他人判断的最先依据,无论长的是否漂亮,简单的说就是几何形状会影响到人们的心态,我们发现特别是向下的三角形,会给人传达负面情绪,我们也会把它看成威胁。相反如果是证三角形,甚至会有些正面的效果。”
随后德里克也介绍:“动画片里的卡通人物往往很经典,只要看到脸小朋友就能分出他是不是坏人,这不仅是绘画水平的问题,这是对倒三角产生副作用最好的证明。”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针对“杜甫很忙”系列漫画走红网络,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尚永亮昨日认为,这可以看作是年青一代进行的一次“解构经典”。
“解构经典”在文学和艺术领域较为常见。“解构经典”的目的不仅仅是颠覆经典,而是在颠覆中去寻求一种符合当代意义的更新的经典形式和内容。
在尚永亮看来,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一直都以正统的“诗圣”形象出现。年青一代通过对杜甫形象进行“解构”,能够表达他们的一些想法。
“对此,不能从绝对多好还是不好来评价,这是当前文化多元的一种表现。”尚永亮介绍,在杜甫之前,也有“英雄人物”被“解构”。王朔早年的小说,具有“解构”的色彩。
尚永亮说,对传统“英雄人物”进行多元“解构”,有利于贴近年青一代。借助网络进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又能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并非完全没有积极意义。
但尚永亮也认为,对千百年人们已经约定成俗的“英雄人物”进行多元“解构”,有时也不一定合适,尤其是一些粗俗式的“解构”。
1933年在北平
1999年早春,季羡林访台,祭扫胡适陵园。
“我现在站在适之先生墓前,鞠躬之后,悲从中来,心内思潮汹涌,如惊涛骇浪,眼泪自然流出。”相隔半世纪后重逢,“心情不足为外人道也”。
20世纪一前一后两位“大师”,一个是当年的校长,一个是当年的学生,于1948年12月北大50周年校庆之际别过,从此分道扬镳,天各一方,承接各自的命运。
季羡林回望自己“八十多年坎坷又顺利的一生,真如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了”,而胡适后来在大陆的待遇,他是亲历者,“……到了1954年,从批判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研究》的资产阶级唯心论起,批判之火终于烧到了适之先生身上。这是一场缺席批判。……他的名字仿佛已经成一个稻草人,浑身是箭,一个不折不扣的‘箭垛’,大陆上众家豪杰,个个义形于色,争先恐后,万箭齐发,……在浪费了许多纸张和笔墨、时间和精力之余,终成为‘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乱哄哄一场闹剧”。
20世纪尚未走完,胡适渐渐被“苏醒”、被“还原”,终至正面登场。
三个多月前,学者周质平在纪念胡适诞辰120周年时感慨:胡适思想在上世纪80年代和中国人重见的时候,他的自由、民主、科学、理性、温和,再度成为中国思想界久旱之后的甘霖……一个“五四”时期的“应时之人物”,一变而成改革开放初期的“先时之人物”,不是胡适思想进步了,而是中国社会倒退了。
张爱玲面对“适之先生不在了”,有暗喻:摩西是被以色列人杀死的。事后他们自己讳言,年代久了又倒过来仍旧信奉他。
禁忌不再,新史料浮出,只是提供了胡适生命旅程的整体图像。重读七八十年前胡适先生的那些言论主张,不知应该鼓舞还是沮丧:话还是那些话,问题还是那些问题,结还是那个结。
今天,面对胡适不曾面对过的错综复杂的现实,我们还想从他那里找出省思当代中国及其未来进程的何种答案?
2012年2月24日,胡适先生逝世50周年,借此机会,我们祭奠这位姓名可直译为“向何处去”的故人,不是因为他的思想显得进步了——他的思想在青年时代就已成形,再未更改——而是正当关于中国道路和问题的分歧日渐显明之时,正当众声嘈杂之时,我们不妨回到中国现代思想的源头,回到最初的争执与共识。
苏州市滑稽戏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一二三起步走》、《青春跑道》、《顾家姆妈》,近日荣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颁发的“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
从8家戏曲剧团发起的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成立30年来,致力于中国戏曲现代戏的研究、展演和交流活动,取得剧目和理论的双丰收。而戏曲现代戏,历经60多年的探索,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在剧目创作、舞台呈现和演员表演上都趋于成熟,出现了众多优秀之作,川剧《金子》、京剧《华子良》、豫剧《村官李天成》、花鼓戏《十二月等郎》、秦腔《西京故事》等剧作,紧随时代步伐,既尊重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传统和写意的、空灵诗化的美学精神,又注意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妥善处理艺术的虚实关系,从而深化戏曲现代戏的成熟度,使戏曲现代戏更好地表现新时代、新生活,更好地满足观众和社会的需求,同时推动了戏曲艺术的现代化。
“与时代同步”是戏曲现代戏最鲜明的特色,但进入新世纪,戏曲现代戏特别是基层戏曲院团面临着许多困难,当代题材剧作缺乏,人才流失严重,演出市场萎缩,广大戏曲工作者艰难地跋涉着。
“命题作文”干预过多
戏曲现代戏是指以辛亥革命前后至今的社会生活为表现对象,以这个时期的生活、社会风貌和人物为题材,以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认知、创作理念、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段所创作的戏曲。长期以来,近代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剧作占据了戏曲现代戏的半壁江山,以英模人物为主角的现代戏也有不少,通常是用当地剧种表现当地先进人物,而这些,多数是带有行政命令式的命题作文。这让剧团和剧作家苦恼不已。
“领导介入创作,剧作反映出一点思考的问题,就认为不是主旋律。有些健在的英模人物更难写,不光领导插手,其本人还要指手画脚,甚至一些台词都百般挑剔。”一位剧作家道出苦衷。
曾创作出《村官李天成》的河南剧作家姚金成认为,定向戏能够为戏剧争取到一定的生存资源或者机遇,只要把艺术规律和宣传诉求达到一种尽可能好的融合,就能够创作出有质量、有品位的好作品。对此,他的创作体会是人物起点要低,也就是说英雄人物要与普通人相通,才能使人信服其真实存在,从而也能为其未来的升华留出充分的表现空间;要盯住人物命运,为人物设置命运困境,给人物精神的攀升留下空间;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时代矛盾、时代精神,这其实是对英雄情怀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为此,他呼吁地方领导不要过多干涉定向戏的创作,而应给剧作家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
现代戏应多关注基层、关注小人物的生活。作为草根艺术的戏曲,更应为弱势群体摇旗呐喊,正因如此,苏州市滑稽戏剧团关注城市小人物生活和命运的剧作《一二三起步走》、《青春跑道》和《顾家姆妈》才让人眼前一亮。至今,前两台剧目已经分别演出4500多场和1600多场,并先后被全国的10多个剧种、100多个院团累计移植上演达3万余场。
应该说近年来戏曲现代戏不少,但真正描写现实生活,触及到社会弊病和百姓精神生态的作品却少之又少,大大落后于与文学和影视作品,难以引人共鸣,也就无法扩大影响。而且目前的一些现代戏尽管写的是当下生活,语言也很时尚,但思想和情感并未切入社会要害和人的心灵深层。这种表面化的“现实题材作品”,描写属“假精神生态”、“伪现实”,长此以往,将让观众对现代戏丧失兴趣,也会对现代戏的探索产生破坏性的作用。
“话剧加唱”凸显程式贫乏
戏曲素来以表现古代社会生活内容见长,寻找现代生活与戏曲的传统表现形式——程式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努力创造出既富表现力、又具有传统美感的新程式,一直是戏曲现代戏艺术创作中的重要课题。新时期以来,戏曲现代戏创造了一些新程式,如在解决生活的“实”与艺术的“虚”之间的矛盾时,川剧《四姑娘》中自由时空的运用,“三叩门”等虚拟化的舞台处理;淮剧《奇婚记》中舞台上表演的闩门、擂门、开门、关门、门里门外等情节时的虚拟手法;京剧,《华子良》中的扁担舞;汉剧《弹吉他的姑娘》中的电话舞等,都令人耳目一新。但更多的剧作是“话剧加唱”,或生活场面舞蹈化,都未能将中国戏曲的“以歌舞演故事”的意境体现出来。
中国戏曲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对传统戏曲的继承包括舞台观念和舞台原则,戏曲时间的灵活性,空间的流动性,表演的程式性等。舞台上时空的灵活性,表现在“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里山”只用一两个动作就能表现出来,而表演的程式性是经过几百年舞台实践的提炼,演员和观众达成共识的特殊的舞台语汇,但戏曲现代戏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很多还沿用旧的程式。如有一位知名戏曲演员到课堂给孩子们普及戏曲知识,在表演戏曲“开门”的动作时,孩子们都没有看懂,反而认为是“游泳”,因为老式的门闩城市里现在很少见了。
如今,舞台上可运用的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比如转台、升降台、电脑灯、干冰,以及吊“威亚”、3D技术等。这些技术手段在丰富戏曲表现力的同时,也备受专家和戏迷诟病。因为过多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已经冲淡了戏曲本身的意味,原本全靠演员唱念做打来表现的“移步换景”,以及传统戏中的描景、抒情、写人浑然一体的表现手法,在这些戏里难得一见。现在一些现代戏的舞台设计,布景设计得特别辉煌,就像大舞剧、大话剧。在绚丽多彩的灯光、层层叠叠的布景、推来换去的道具的“争夺”下,演员的表演有时候反而成为了各种技术手段的陪衬。
对戏曲现代戏来说,一切要表现的要素都是“现代”的,但其本体又必须是戏曲的。但如今不少导演都从话剧中吸收更多的表现方式,没有很好地继承发展戏曲的虚拟性的精华,对戏曲艺术的舞台观念和艺术手段运用不够。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戏曲评论家周育德专家指出,用旧的程式表现现代生活,或干脆摒弃程式,均非正途,近年来戏曲现代戏表现出来的话剧加唱和泛剧种化,即说明了这一点。他呼吁广大戏曲工作者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创造出适应剧种特色和剧情表现的、为人民所接受的新的戏曲程式戒严,丰富戏曲现代戏的表现手段,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辛亥革命》版
孙淳
《建党伟业》版
周润发
马少骅
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的《建党伟业》和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辛亥革命》无疑是今年最重头的两部主旋律大片。两部大片的切入视角虽然不同,但在截取的历史段落上却多有重叠,这也让一批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有机会分别在两部电影中粉墨登场。同一个历史人物,不同的明星演绎,究竟谁的版本更接近事实,又是谁的表演令人更加印象深刻?
历史人物:袁世凯
明星:孙淳PK 周润发
《辛亥革命》孙淳版:世故不失野心市井不失霸气
《辛亥革命》中袁世凯的故事从他佯病蛰伏,赋闲垂钓讲起,孙淳在片中亮相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在河边钓鱼的背影,这个亮相也决定了在整部影片中孙淳所饰演的袁世凯的人物风格——世故不失野心,市井不失霸气。在《辛亥革命》的大部分篇幅里,孙淳所饰演的袁世凯都在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既想权倾天下,又怕兔死狗烹,在剪发、庆寿等几场戏中,孙淳成功演绎出了袁世凯身上的狡猾与谨慎,而在逼溥仪退位的一场戏里,袁世凯走出大殿之后扔掉装病用的拐棍,又令人物身上隐藏的霸气展露无遗。
《建党伟业》周润发版:老奸巨猾枭雄迟暮
比起《辛亥革命》中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孙淳版袁世凯来,《建党伟业》中周润发版的袁世凯已经开始走人生的下坡路,因为妄图称帝而众叛亲离。周润发版袁世凯的成功之处在于将一代枭雄的末路演绎得颇为精准,比起走人性化路线的孙淳来,周润发还是显得更加老奸巨猾且霸气外露,表演上也更具有舞台感和仪式感,令观众看得更加过瘾。而周润发在袁世凯这一角色上的扣分点在于他的外形太过高大帅气,真实的袁世凯其实身材矮胖,《辛亥革命》中孙淳的扮相倒是与袁世凯很有几分神似。
历史人物:隆裕太后
明星:陈冲PK 范冰冰
《辛亥革命》陈冲版:末世太后酷似慈禧
隆裕皇太后实际是清朝最后的掌权者,也是亲口宣布清王朝灭亡的人。在《辛亥革命》中,陈冲所饰演的隆裕太后身上既有腐朽贵气又有末日悲凉,这样的角色也恰是她的专长所在。稍嫌遗憾的这一版隆裕太后被演绎得与慈禧太过相似,不熟悉历史的观众甚至很有可能将之混淆为一人。事实上历史上的隆裕太后一直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中,远没有陈冲演绎的那版凌厉气盛咄咄逼人,尽管是演绎,但陈冲版隆裕宣布退位的一场戏依旧十分震撼。
《建党伟业》范冰冰版:美丽符号惊鸿一瞥
从形象上来说,五官太过妖艳的范冰冰的确不如端庄大气的陈冲更像一个皇后。事实上,历史上的隆裕太后姿色平平,也因此从未得到光绪帝的宠爱,如此说来,不管是范冰冰还是陈冲都还是太过漂亮了。《建党伟业》中范冰冰饰演的隆裕太后只有一场戏,就是在太和殿接受袁世凯的朝拜,同时提醒身旁的溥仪注意仪态。这一场戏中范冰冰版隆裕太后忍辱负重心事重重的样子,倒是与真正隆裕太后的心境颇为贴合,可惜这场戏太过短暂,令范冰冰沦为一个美丽的符号。
历史人物:黄兴
明星:成龙PK 洪剑涛
《辛亥革命》成龙版:草莽有余青春不再
成龙既是《辛亥革命》的总导演,又是影片中最大牌的明星,他所饰演的黄兴几乎成为了《辛亥革命》中戏份最重的一个主演,人物的丰满程度也远胜于其他角色,几乎抢去了真正的男主角孙中山的风头。《辛亥革命》中着重塑造了黄兴作为革命军军事领袖的英勇形象,成龙饰演起这样的武将不在话下,唯一遗憾的就是成龙身上的草莽气还显太重,缺乏领袖之风;另外历史上黄花岗起义时黄兴只有三十几岁,由成龙出演风华正茂的黄克强也显得太过成熟了一些。
《建党伟业》洪剑涛版:卡通英雄一闪而过
《建党伟业》中洪剑涛饰演的黄兴在影片开始处宋教仁遇刺的时候有过一次亮相,炊事班的胖洪一亮相就赢得了一片笑声,洪剑涛太过卡通可爱的形象似与革命先烈的英雄形象不符,事实上历史上的黄兴也是一个圆头圆脑的魁梧形象,洪剑涛无论从形象年龄还有气质其实都颇接近原型。可惜洪剑涛版的黄兴只在宋教仁遇刺一场戏中有所表现,不及《辛亥革命》中成龙版的黄兴那样全面立体英雄神武。
历史人物:孙中山
明星:赵文瑄PK 马少骅
《辛亥革命》赵文瑄版:外形神似自成一派
《辛亥革命》已是赵文瑄第五次饰演孙中山,儒雅的气质、神似的外形以及流利的英语都让赵文瑄饰演孙中山时颇有手到擒来之感,赵文瑄的演出显得太过轻车熟路中规中矩,虽然自成一派却也没有惊喜,全片中孙中山有大量演讲、辩论的戏份,但除了第一场向华侨募捐的演讲颇为令人动容之外,其他几处不见精巧的表演设计。
《建党伟业》马少骅版:中规中矩难留印象
和赵文瑄一样,马少骅也是演员中饰演孙中山的专业户,只不过在群星闪耀的《建党伟业》中,原本名气不大的马少骅未受到太多关注,实际在《建党伟业》中有关孙中山的戏份也并不算太少,或许也从一个层面证明了马少骅在片中也没有什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表演。
王易
前一段时间,“开放”张国焘故居一事引起关注和热议。此事引发了我对历史人物故居保护有关问题的思考,即:什么样的历史人物的故居值得保护?这实际上也就是历史人物故居保护的标准问题。对此,历史学家两年前就修复保护张国焘故居时提出:“历史人物无论正反,凡是产生过影响的,其遗物遗迹都应给予适当保护,还历史本来面目”。这应视为对历史人物故居保护的一条基本原则。当然,这条原则是就一般而言的,如果涉及到某一具体历史人物,其故居是否值得保护,还应该评估一下此人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拿张国焘来说,他比起他的同胞弟弟、身为革命烈士的张国庶来说,无疑算得上是“赫赫有名”而且颇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了:写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史不能不提到他;写红军万里长征史更不能忽略他——因为长征途中他“南下”、另立“中央”的分裂活动,使长征变得异常曲折、复杂,也加重了长征的艰苦卓绝;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共的创始人之一,他后来竟然私逃叛党,投靠国民党,并加入国民党军统,主持“特种政治问题研究室”、“特种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为国民党特务组织策反中共人员出谋划策;再后来,他又跑到加拿大,通过向美国情报中心出卖关于中共要人的情报讨到一些报酬,晚年冻死在那里。见异思迁的张国焘就这样在跑来跑去的迷途中迷失了人生航向,其结局令人不胜唏嘘。对于张国焘,徐向前元帅有一句精当的评价:“这人不是没有能力,但品质不好”。此语道出了张国焘的致命弱点。因此,就张国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来说,修复保护并“开放”其故居,未尝不可。此举与近年来有的地方出现的争夺“西门庆故里”比起来,要靠谱得多,而且还显示出当地颇有几分政治头脑和政治勇气。
林 裴(作者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中新网8月29日电 由著名学者、“金学”研究专家陈东有编撰的长篇小说力作《金瓶梅人物榜》系列——《西门大官人》、《潘金莲与李瓶儿》及《傲婢春梅》三卷,日前已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版权同时输出至台湾新潮社。
作为对小说《金瓶梅》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陈东有认为,《金瓶梅》是一本值得当代中国人仔细、全面阅读的传统小说。小说一有“经济味”, 故事背景提供翔实的明清社会商业描写;二有“道德味” ,告诫人们要远离“酒色财气”;三有“哲学味”, 整部小说都在阐释人类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欲望之间的关系。多年潜心钻研,学术专攻,陈东有完成了对《金瓶梅》一书的全新解读。《金瓶梅人物榜》系列中的《西门大官人》、《潘金莲与李瓶儿》及《傲婢春梅》是姊妹篇,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金瓶梅》人物群像。《西门大官人》主要通过西门庆在商场、官场和其他社会舞台上的故事,展现出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时代话剧。《潘金莲与李瓶儿》通过潘金莲、李瓶儿两位女性的命运故事,讲述西门庆的家事和各妻妾之间的情事,喜怒哀乐、幽怨闲愁、勾心斗角、心狠手辣、天伦之亲、利益相争,一一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傲婢春梅》主要通过潘金莲的贴身丫环春梅一生的命运轨迹,讲述西门庆家中主奴之间的恩怨情仇,生动描画出他们的种种心态、言行和悲欢离合,并叙演了全书的大结局。作者以探索性的编写,集中描述了《金瓶梅》中几位主要人物的身世、经历、情感、欲望,以冷峻之笔及当代视角剖析了人物命运,对当今读者了解千古奇书《金瓶梅》的文学价值以及其他社会价值有着切实有效的帮助。
陈东有为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1987年开始研究《金瓶梅》。他先后出版专著《——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断面》《文化研究》《——诗词文化鉴析》和研究明清小说、戏曲与社会经济变迁关系的专著《人欲的解放——明清社会经济变迁与大众审美》;发表了《与运河经济文化》《论独特的艺术思维指向》《的二律背反及其艺术思维》《对理学和宗教的选择》《道德说教中的哲学命题》《的非小说意味》等众多论文,为国内著名的“金学”研究专家。
据介绍,陈东有的《金瓶梅》研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从经济文化即社会经济发展史与社会变迁的层面和角度来研究《金瓶梅》,努力探讨文学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并由此发掘小说的内涵与价值,1989年他开始提出“《金瓶梅》是运河经济文化的产物”这一观点。二是注重《金瓶梅》的文学理论研究,把“艺术思维指向”这一理论界的新论引到“金学”的研究中来。三是积极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大众可以接受的通俗形式,引导普通读者读好《金瓶梅》一书。
真实的虚拟人物
真实的虚拟人物
科学网(kexue.com)讯 最近虚拟乘务人员出现在了法国机场,他们总是无休止的微笑着迎接客人,也不需要休息,更谈不上罢工。目前这些虚拟的服务员正在巴黎的奥利机场进行测试,也给旅客们带来不同程度上的惊喜。
许多乘客尝试着实验他们,人们经常触摸它们,它们也会想人一样的说话,甚至迎接旅客,直接与登机口的旅客对话。它们是帮旅客提供登机服务的,摁下一个按钮后,就会出现一个像真人一样的虚拟图像。其实程序早被设定好,之后在一面有机玻璃上形成影像,加之真实的机场服务人员在服务台广播,变给了旅客一种错觉。不过这比起电视来,更容易令旅客们接受。
虚拟人物会说出你好,巴黎机场祝您一路平安或者请您去登机口一类的话,而飞机的目的地也会在虚拟人物胸前展示出来。机场管理人员则表示,早些年就有过这样的想法。现在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样的虚拟人物。
每天虚拟人物会想30或者40趟航班提供服务,每年会有100万人以上接受过虚拟人物的帮助,目前它们所服务的航线主要是飞往法国南部的线路。由于今年年初巴黎机场进行过扩建,增加了40%的空间,虚拟人物的加入很好的补充了机场服务人员人手紧缺的状况。
目前这项实验会持续到今年年底,如果它们表现不错的话,或许将来可以在戴高乐机场出现,没准会为国际航线的旅客提供服务。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徐友渔
一、眼前的利害得失不是那么重要,生命只有一次,追求它的价值最大化不一定追求世俗的实际利益
二、在很多方面,人们可能生来就处于假象之中,因此,人生的一个最大任务就是摆脱神话与谎言
三、知识很重要、很有用,但智慧更宝贵,而与智慧最相关的并非聪颖,而是勇气
□傅小平
徐友渔
1947年生于四川成都,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1979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为杜任之、洪谦(维也纳学派领导人石里克的学生)。获硕士学位后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工作,1986—1988年赴英国牛津大学进修,指导教师为当代语言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达梅特。徐友渔在哲学研究处于前沿地位,其著作《“哥白尼式”的革命》在1995年获金岳霖学术奖,与人合著的《语言与哲学》在国内和海外均获得较高评价。目前国内学界阐释西方理论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中国自由主义学派代表人物。
鎏金骑士贮贝器
贮贝器是滇国特有的青铜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石寨山青铜文化之所以名闻遐迩,与出土许多精美的贮贝器有很大关系。由于都是用来贮存贝币的,所以称为贮贝器。根据器形、图像及制作工艺的差别,大致分为束腰圆筒形、铜鼓形、铜鼓贮贝器和异形贮贝器四类。
束腰圆筒形贮贝器。器身为束腰圆筒形,均有人物或动物雕铸的器盖和三足,主要有:鎏金骑士贮贝器。高50厘米,盖径26厘米。器身上大下小,腰部微束,平底,底部有兽爪形的三只矮足。两侧有对称的虎形耳,虎作向上攀登状,张口欲噬。器盖中央立一柱,柱上有一长方形平台,一佩剑鎏金骑马者立其上,周围环绕巨角高封牛四头。
祭祀场面贮贝器。高53厘米,盖径32厘米。器身为束腰圆筒形,两侧有对称的虎形耳,虎33出土文物作向上攀登状,张口露齿,腰部微束,平底,底上有三个兽爪形足。器盖上共雕铸各种动态的人物127个(脱落者未计在内),干栏式房屋一间,另有牛、马、猪、羊、孔雀、虎、狗等动物,场景热闹有序。
干栏式建筑主要由屋顶、平台及平台以下的大小桩柱组成。屋顶分作上、下两层,上层为人字形顶,下层四面出檐,檐下无门窗,亦无墙壁,类似近代的亭阁建筑。平台前后各设一木梯,供人上下。(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