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闻


美国宇航局的OSIRIS-Rex探测器将降落在小行星上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观测到一颗小行星在过去的十二年内偏离其轨道达100英里,该诡异现象被研究人员喻为“牵引照射”,其依据来自于亚尔科夫斯基效应(Yarkovsky effect),即来自太阳光的热量对一定体积范围的小行星产生推力作用,使其偏离轨道。根据位于诺克斯维尔的田纳西大学的研究人员乔什·埃默里(Josh Emery)介绍:“由亚尔科夫斯基效应产生的热量变化可导致小行星偏离正常轨道,飘出或者进入地球轨道,认识这种诡异的力量是判断一颗小行星是否对地球产生威胁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亚尔科夫斯基效应的研究,科学家发现许多小行星在本世纪下半叶期间可能撞上地球。比如,研究人员探测到小行星1999 RQ36的偏离轨道将在2135年穿过地球,该小行星就是受到了亚尔科夫斯基效应的影响,使其与原先的轨道偏离量达到100英里。研究人员乔什·埃默里在2007年使用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斯皮策红外空间望远镜研究小行星在吸收太阳光之后所产生的热效应,计算出额外的推动力,并分析该效应对小行星正常运行所带来的影响。

  科学家使用工作在红外波段的空间望远镜可洞察小行星受光照面所产生的热效应特征,结果发现一些在宇宙空间中四处流浪的岩石表面似乎覆盖着一层特殊物质构成的“隔热毯”。这些物质在受到阳光照射时可聚集热量,产生更强的亚尔科夫斯基效应。因此,如果覆盖酷似“隔热毯”的小天体是由坚硬的岩石构成的,那么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亚尔科夫斯基效应将变得更显著,受光面可将热量保留更长的时间。但是如果构成小行星的物质主要是尘埃和粉质颗粒,那么热效应的影响将被削弱,受光面将会很快冷却下来。

  斯皮策红外空间望远镜对近地小行星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逐渐勾勒出小行星1999 RQ36的“冒险之旅”,在不远的将来会对地球的空间安全产生影响。这颗1640英尺直径的小行星预计在2135年穿过地球轨道,届时它的轨道将距离地球大约22万英里,即35万公里左右,与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相当。

  目前计算出的小行星1999 RQ36轨道参数并不是个准确值,在如此近距离穿过地月系统可能带来不确定的影响,而且小行星未来的轨道位置无法进行精确定位,只能通过统计学方法估算。科学家在使用亚尔科夫斯基效应对小行星轨道进行研究后发现,许多小行星将在2170年至2190年对地球产生潜在影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将在2016年发射一艘小行星探测飞船,将登陆小行星采集岩石样本返回地球。

  这艘飞船的被命名为OSIRIS-Rex小行星探测器,是“新视野计划”的第三艘无人太空飞船,该计划产生的前两艘飞船分别是朱诺号木星探测器和新地平线号冥王星探测器。OSIRIS-Rex小行星探测器将在2019年抵达小行星,并于2023年携带小行星标本返回地球。亚尔科夫斯基效应是一名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工程师首次发现太空中的微小岩石天体在受到太阳光的长期照射后可吸收太阳光,并将其转化为热效应使小行星轨道产生偏移。

  该效应产生的推力很难进行测量,因为对大型空间岩石而言,这些推力是极其微小的。为了对太空岩石进行亚尔科夫斯基效应计算,科学家需要确定空间岩石的大小、热量属性、由亚尔科夫斯基效应产生的推力,以及体积和密度等信息。研究人员乔什·埃默里认为:“在宇宙空间中通过雷达或者红外线观测望远镜寻找太空岩石,如同科幻小说中的情景。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能发现它们的工具和设备,完成该任务的关键是确定目标天体的密度,我们最终将揭开小行星轨道漂移之谜。”

  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小行星1999 RQ36的密度几乎与水相当,而且其表面属于多孔性质,这意味着该小行星的组分主要是空间尘埃团和岩石。这项发现结果令乔什·埃默里感到非常满意,他希望我们能将小行星样本早日带回地球进行研究。(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直径7米小行星奔向地球 相撞仅差1.4万公里(图)

  单颗小行星价值近百万亿美元 堪比全球1年GDP

  14万吨重小行星明年掠过地球 专家忧撞上卫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北京现日偏食

  虽然不能观测到完整日环食,但昨日仍有不少市民赶早观测日偏食。大雾助阵,变相减弱太阳光,助于天文爱好者欣赏“金钩”。

  北京天文馆透露,此次环食带在我国大陆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始,随后是广东、江西、福建、台湾北部以及浙江的最南端,之后环食带进入我国东海,我国境内环食时间最长为4分33秒。北京纬度较高,因此只能看到日偏食。昨日北京日出时间约为4时54分,日偏食则从5时31分开始,至7时42分结束。

  虽观测不到壮观的环食,但天文爱好者的兴趣丝毫不减。市民范先生特意上了闹铃,5时45分起床到小区广场上观测。他说:“早晨6点多,天色还比较暗,受到雾气影响,红色的太阳显然还没发威,肉眼直视太阳并不特别刺眼,慢慢地就会发现太阳上的阴影越来越大,最后变成了金钩。”

  与市民相比,北京天文馆的专家则是“千里追日”,赶赴厦门观测日环食。北京天文馆专家寇文介绍,专为观测此次日环食而赶到厦门的天文爱好者有数百人。凌晨3时前后,大家就赶到了预先选好的观测点,眼巴巴地盼着日环食出现。“在太阳升起前半个小时,阴沉沉的天空放晴了,当看到日环食的一刹那,我觉得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早晨7时40分左右,太阳越升越高,日偏食渐渐退场。随后,各地网友纷纷上网晒出自己拍摄的日环食和日偏食照片。据预测,本世纪内我国还可欣赏到14次日全食和日环食。

  相关阅读

  日本老照片收藏家发现 1887年拍摄时日食照片

  日本多地现罕见"金环日食" 从云缝中观奇景(图)

  分析日食品产业缘何高度自律 犯错成本高可致命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型智能窗户系统所用材料的内部结构图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9月25日消息,日前多名韩国科学家发表论文联合推出一款新型智能玻璃,由它制造的家用窗户可以让民众以较低成本实现冬暖夏凉。

  据《朝鲜日报》报道,这项科研成果的发明者林何新、祖郑何、金裕荣和李章桓,他们来自韩国崇实大学和韩国电子技术研究所。据他们介绍,当光照强烈、天气炎热时,这种智能玻璃会自动变暗,做到完全不透明;而当阳光不足、天气较冷时,这种智能玻璃又可以在几秒内切换到完全透光的状态,从而使更多的阳光照射到屋内,利用太阳能给房屋供暖。

  “据我们了解,现有的智能窗户都无法如此迅速地实现光学性能切换,”这些发明者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杂志上撰文说,“通过管理照射到房屋内部阳光的多少,这种新型的光控制系统提供了一个节省取暖、制冷和照明费用的新选择。”

  市面上现有的智能窗户产品往往价格昂贵、质量较次,并且在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各种有毒材料。于是,这4名研究人员便开始着手研究新型智能窗户系统来克服这些问题。最终,他们发现聚合物、离子膜以及甲醇溶剂结合起来可以生产出便宜、稳定且功能强大的智能玻璃。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天空中奇观

  据国外媒体报道,彩虹是大自然中比较常见的自然美景之一,它往往出现在雨后晴朗的天空里。通常,它多以圆弧的形式出现,七种颜色就像蜡笔在空中涂抹过一样。但近日,乌克兰一位摄影师,却在尼泊尔上空拍摄到了一种罕见的彩虹景象,有人称之为“环天顶弧”,也有人形象的将之描述为“火焰彩虹”。

  据英国气象局发言人表示,环天顶弧在英国不是很罕见,但这种有着强烈光芒的却十分稀少。今年在英国也只出现过几次。“火焰彩虹”是由太阳发出的光,或者月亮反射的太阳光在穿过高层大气中的冰晶时折射而成的,是一种由太阳光折射形成的天文奇观,它是由阳光以一定的角度照射在距离地面2万英尺至2.5万英尺(约为6096米至7620米)的云层中的细小的冰晶上折射后形成的,冰晶表面必须呈弯曲状且颗粒比盐粒还细小。当太阳身处天空下方,日光与冰晶扁平面相接触时,光线在每个晶体内发生弯曲,并折射出包括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蓝、蓝紫色等彩虹特有的七色光谱。与降雨并没有关系,在极为寒冷的远北地区环天顶弧比彩虹更为常见,但在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则十分罕见。

  这位23岁的乌克兰摄影师名为安东—简克沃伊(Anton Jankovoy),他从九岁时就开始喜欢摄影,曾经还专门登上山脉高峰进行摄影技术的训练。身为摄影师的他,还对大自然和东方哲学有着专门的研究,因此他最大的理想便是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为大家呈现出大自然的另一面。而尼泊尔则是他最想去的地方之一,四年前他就曾进行了喜马拉雅山的初次攀登,而今年,尼泊尔的哥哈萨市又给了他另一份“惊喜”。他表示,我去过很多地方进行拍摄,从埃佛勒斯峰到乌克兰的偏远区域,看到过很多罕见且有趣的光现象,例如色圈、凸面云、海市蜃楼、峨眉幽灵以及雾弓,但这种艳丽的“火焰彩虹”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着实令他感觉很兴奋,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令他很费解。

  他运用f/4光圈,以便让传感器接收到更多光,同时为了避免光对镜头的损害,他还设置了每秒1/400的曝光时间来进行拍摄。随后,便把这张令人震惊的“火焰彩虹”图像上传到了博客中,顺便向大家资讯“火焰彩虹”的产生原因。简克沃伊的这张“火焰彩虹”图像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同时他也获取了关于“火焰彩虹”的专业解释。简克沃伊解释说,“火焰彩虹”是由高空卷云内的水平冰晶将太阳光折射而成的,但只要在太阳置于北纬55度以上的地方(包括苏格兰才较容易发生“火焰彩虹"景象。(亮亮/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利用巨大的反光卫星把阳光反射到太空里的方法,是科学家正在考虑的用来抵抗气候变化的众多方法之一。
 
北京时间6月20日消息,利用巨大的镜子把阳光反射回太空是目前科学家正在考虑的众多用来抵御气候变化的方法之一。联合国科研组织外泄的文件显示,这些正在考虑用于地球工程学的方法,将于下周在秘鲁举行的会议上进行讨论。
这些文件还详细介绍了其他一些方法,例如生产颜色更浅的农作物和把铁屑投入到世界各地的海洋里。科学家非常关注这些提议(总共大约有60项),其他方法包括:把海水喷洒到云团里,用来反射阳光,以及把街道和屋顶油漆成白色。不过这些科学家也有忧虑,他们担心即使他们的方案产生作用了,但是由于科技存在不确定因素,它们可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该报告还详述了联合国和发达国家在会议前达成一致意见的努力有多么“令人失望”。
将在秘鲁举行的此次会议,有望为政府提供地球工程学科学评估。不过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支持资助更多研究和试验的提议。英国目前已经完成一些耗资数百万英镑的项目。在其中一个项目中,布里斯托尔大学研制了一种“软管”装置,可以利用热气球把它送上高空,用来往大气层里喷洒硫酸盐。皇家学会也在努力为该话题制定指导方针。然而,目前已经有超过125个世界各地的环保团体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抱怨。他们在一封寄给拉金德拉·帕乔里的信里说,利用地球工程学的问题不适合由他们来考虑。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信息时报综合报道 据英国媒体3日报道,西班牙南部城市塞维利亚新建成的太阳能发电站看起来像一个大型艺术作品,2650块太阳能板平均分布在185公顷的圆圈内,形成一个 巨大的同心圆。这个名为“托雷索能源”的发电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晚上也能发电的太阳能电站,耗资2.6亿英镑(约人民币27亿元)建成,近日开始正式投入 试运行。

晚上能发电的太阳能电站

晚上能发电的太阳能电站

  “托雷索能源”使用的太阳能反射凹面镜将95%的阳光聚焦,反射到圆心处的熔盐塔接收中心,每面镜子都能产生最高1000℃的高温,进而让熔盐塔升温,产生的蒸汽动力足以供发电站的涡轮机发电。

  然而,与其它太阳能发电站不同,塞维利亚太阳能发电站能连续15个小时发电,这意味着在没有阳光的时候或者夜晚,它也能持续供电。塞维利亚常年阳光普照,这个发电站平均每年至少供电270天,这足足是其它可持续能源产生电量的三倍。

  为2.5万户家庭供电

  这个发电站耗时2年建成,由阿布扎比能源公司Masdar和西班牙能源公司SENER一起建造。它使用平面的定日镜和熔盐来储存能量,可以为西班牙塞维利亚的25000户家庭提供电能。

  西班牙能源公司SENER的发言人米格尔·多明戈表示:“SENER是全球唯一使用中央熔盐塔接收技术建造商业太阳能电站的公司。”

  “托雷索能源”主席安瑞克·桑达哥塔认为:“这种新技术的标准化意味着低成本太阳能发电站的时代真正来临了。”他还表示,中央熔盐塔接收技术能提高再生能源产生电力的效率,“托雷索能源”的商业运营将为其它使用该技术的太阳能发电站提供最佳示范。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瑞士科学家携手研制出了一种太阳能反应器。该太阳能反应器采用了低成本的新型催化剂,可集中太阳的热量,通过热化学循环方法,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变为氢气和一氧化碳,而大量的氢气和一氧化碳结合在一起可形成液态燃料,为汽车、手提电脑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供电。

  太阳是地球上主要的能量来源,更好地利用丰富的阳光是所有新能源专家试图摘取的“圣杯”。科学家很早就知道如何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变为氢气和一氧化碳。但如何高效、批量且低廉地转换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其中的一个“拦路虎”,是转换过程需要昂贵且稀有的铂或铱等元素来作催化剂,以促使反应发生。

  该研究的领导者之一、加州理工学院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教授索西娜·海尔将目光投向了二氧化铈,金属铈的氧化物二氧化铈常用于自洁烤箱内壁,可作催化剂使用。铈储量丰富,因此,在完成同样任务时,成本更低。

  新方法分两步进行:首先,使用太阳光散发的高温将二氧化铈分解为铈和氧气;然后在低温下将二氧化碳和水变为一氧化碳和氢气。

  海尔如是描述该过程:当将二氧化铈加热至约1500摄氏度高温时,会自动地从其结构内释放出氧气;接着将其冷却,氧气离开后留下的空白需要新氧气来填满。在约为900摄氏度的较低温度时,铈、氢气和碳都需要氧气,但铈的需求更强烈,于是,它就会从水和二氧化碳中“掠夺”氧气来填满这些空白,因此,水和二氧化碳就变成了氢气和一氧化碳。

  海尔表示,实验设备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由加州理工学院研制的圆柱状容器,其内壁布满了二氧化铈。第二部分是目前安放在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的太阳能收集器,它是一套巨大的曲面镜,可大范围收集太阳光。

  科学家让这两个设备“联姻”,首先用积聚的阳光加热圆柱内的二氧化铈,然后朝反应器中输入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并测量流出的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数量。

  海尔表示,铈储量丰富,是铂储量的10万倍,因此,可将反应成本减少几个数量级。但目前这个将太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液态燃料的反应器的转换效率不足1%。科学家表示,热动力学分析表明,理论上转换效率可达15%以上。此外,科学家也希望能找到比二氧化铈更好的燃料,同时降低发生反应所需要的高温和低温。(刘霞)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团彩虹云漂浮在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上,令这座世界最高峰相形见绌。看到这种画面的摄影师奥勒格·巴尔图诺夫倍感吃惊。

 这种现象是由云团里的小冰晶反射阳光形成的。
北京时间3月17日消息,俄罗斯摄影师最近在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脉旅行时,拍摄到一团美丽的彩虹云漂浮在珠穆朗玛峰上空的罕见画面。
51岁的奥勒格·巴尔图诺夫拍摄的两张图片几乎显示了彩虹的所有自然光谱,这种罕见自然现象在珠穆朗玛峰少有记录。彩虹云是由云团里的小冰晶反射阳光形成的。巴尔图诺夫说:“由于我被眼前的美景震惊了,只顾着看了,一心只希望用我的眼睛把这一切留住,希望这一刻能更长一些,因此只拍了几张照片。那些光线是太阳发出的,光位于云团下方,与它形成完美的入射角,这种不可思议的景象就随之产生了。”
他刚注意到这个奇观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为了证实这确实是一团彩虹云,他特意询问了身边的其他人。巴尔图诺夫是莫斯科斯特恩伯格天文研究院成员,他说:“我身边正好有一群英国老妇人。我让她们看那团云,只见她们开始呜咽惊叹,并开始用她们的小相机对着这团云彩猛拍一通。稍后我询问当地人,是否他们以前看到过这种云。结果发现他们很多人在这之前都没看见过,因此我确定这一定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现象。在这么高的地方,人们很少抬头看天空并不奇怪,因为这里的阳光对眼睛更不好。”
彩虹云那似梦似幻的自然特征迷住了巴尔图诺夫。他说:“如果现在是60年代,我一定会认为这是披头士乐队的签名纪念册,因为它的颜色极其鲜艳,似梦似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种现象是由云团里的小冰晶反射阳光形成的。
这种现象是由云团里的小冰晶反射阳光形成的。
一团彩虹云漂浮在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上,令这座世界最高峰相形见绌。看到这种画面的摄影师奥勒格·巴尔图诺夫倍感吃惊。
一团彩虹云漂浮在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上,令这座世界最高峰相形见绌。看到这种画面的摄影师奥勒格·巴尔图诺夫倍感吃惊。
 

  51岁的奥勒格·巴尔图诺夫拍摄的两张图片几乎显示了彩虹的所有自然光谱,这种罕见自然现象在珠穆朗玛峰少有记录。彩虹云是由云团里的小冰晶反 射阳光形成的。巴尔图诺夫说:“由于我被眼前的美景震惊了,只顾着看了,一心只希望用我的眼睛把这一切留住,希望这一刻能更长一些,因此只拍了几张照片。 那些光线是太阳发出的,光位于云团下方,与它形成完美的入射角,这种不可思议的景象就随之产生了。”
 

  他刚注意到这个奇观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为了证实这确实是一团彩虹云,他特意询问了身边的其他人。巴尔图诺夫是莫斯科斯特恩伯格天文研 究院成员,他说:“我身边正好有一群英国老妇人。我让她们看那团云,只见她们开始呜咽惊叹,并开始用她们的小相机对着这团云彩猛拍一通。稍后我询问当地 人,是否他们以前看到过这种云。结果发现他们很多人在这之前都没看见过,因此我确定这一定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现象。在这么高的地方,人们很少抬头看天空并不 奇怪,因为这里的阳光对眼睛更不好。”
 

  彩虹云那似梦似幻的自然特征迷住了巴尔图诺夫。他说:“如果现在是60年代,我一定会认为这是披头士乐队的签名纪念册,因为它的颜色极其鲜艳,似梦似幻。” (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北京晚报讯(记者罗颖)如果问台湾云门舞集的林怀民最看重自己的哪一部作品?他一定会回答《流浪者之歌》。他曾经说:“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只能留下一个作品,我希望就是《流浪者之歌》。”4月1日至2日,这部“云门”近年舞作中演出最频繁的作品将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云门舞集最为人欣赏的是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人文理念、多元舞蹈语汇的独特肢体表现的完美融合,其独特的肢体技法和作品题材都富含中国传统意境和哲学。2009年《行草》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之后,云门舞集一时之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那次演出之后林怀民当即表示,“以后我要每隔一年就会来国家大剧院演出一次。”今年,林怀民果然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流浪者之歌》是林怀民最珍视的一部作品,它的创作源自林怀民一趟渴慕的旅程。1994年夏天,行囊里带着德国作家黑塞根据佛教传说故事改写的小说《流浪者之歌》,林怀民飞往佛祖得道的菩提伽耶。这部小说讲述了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历经静坐冥想、放浪形骸、流浪苦行的种种求道法门,而在放下一切法门时得证圆满的故事。在菩提伽耶,林怀

民看到大觉寺外聚集上百的乞丐、残疾与麻风病人,大受惊骇,因而烦苦不解:“人世间的悲苦,为何在佛陀涅槃两千五百年后毫无改善?”忽然间,他意识到佛陀不是神,而是凡人,为了利益众生,苦思出让世人安身立命的生命哲学,感悟到这些他感动得叩头顶礼。一日,在佛陀悟道的菩提树下静坐,阳光穿过叶隙,林怀民感到眉心一股温热,从未有过的安静与喜悦笼罩他的身心。印度归来,如流水般创作出“关于苦修,关于河的婉转,关于宁静的追寻”的舞作《流浪者之歌》,林怀民喜欢说:“这是佛祖的礼物。”

16年来,《流浪者之歌》不论演到哪里,总会出现“观众看到泪流满面”的画面。已故编舞家皮娜·鲍什剧终后坐在观众席哭了半小时;澳大利亚一位青年,在街头抱着饰演僧人的王荣裕痛哭;国外剧场工作者在侧台边,泪如水坝溃堤无法自已。挪威《奥斯陆午报》报道:“一次伟大的剧场经验,观众的心充实得几乎迸裂,不禁流下喜悦的眼泪。”

在此次巡演之前,林怀民写给所有观众:“希望《流浪者之歌》在喧嚣的时代里,继续带给观众安慰与宁静,像那穿过菩提叶隙,斜斜照射的阳光。”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