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闻


火蚁展现出惊人的“舞蹈天分”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13日消息,奇妙的动物世界总能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惊喜和遐想,在这张令人惊叹的照片中,一只火蚁如同正在跳街舞一般展现出了惊人的“舞蹈天分”。

  据国外媒体报道,摄影师罗伯特(Robertus Agung Sudiatmoko)在印度尼西亚一个小村庄附近,拍摄到了这只身怀绝技的火蚁。此外他拍还到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作品,但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这只跳舞蚂蚁,这个小家伙用一条腿把整个身体支撑悬空起来,并且出人意料的保持了30秒。


光线从天空中照下,笼罩在了小蚂蚁身上

  在罗伯特另外的作品中,一只蚂蚁站在小土堆盯上,双臂交叉仰望天空犹如在祷告一般。如同《圣经》中那著名的摩西接受上帝指引场景一般,光线从天空中照下,笼罩在了小蚂蚁身上。而另一张照片则显示了动物的惊人力量,一只小蚂蚁托起了一片超过它身长10倍大的叶子。


小蚂蚁托起了一片超过它身长10倍大的叶子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照片是罗伯特第一次尝试拍摄特写摄影的成果。他表示在这之前不久自己才尝试开始进行微距拍摄,当时还在想可能会捕捉到这些蚂蚁的最佳镜头。然后突然一下这只蚂蚁就单腿直立起来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姿势,罗伯特立刻将其拍摄了下来。

  火蚁(fire ant)是一种具强烈攻击性的蚂蚁,被其叮咬后,会产生如火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因此得名火蚁。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柬埔寨发现蜥蜴新种 无腿无眼外形似蛇

  科学家已经在柬埔寨发现一种蜥蜴新品种,它既没有眼睛,又没有腿,看起来很像蛇或蠕虫。柬埔寨环保局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的动物学家恩格·赛博士在勘探豆蔻山脉时,发现这种长相似蠕虫的动物。

  恩格在翻转一根原木时发现这种奇特蜥蜴,他设法捉住它,对其进行检查。他和同事们现在确定,这是科学界的一个新品种。他们得出的结论发表在《动物分类学》杂志上。十多年来,恩格一直在柬埔寨研究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他说:“刚开始我还以为它只是一种常见品种。”但是很快他就意识到,这是他以前从未见过的动物。

  科学家根据发现这种蜥蜴的山名,给它命名为达赖山(Dalai Mountain)盲蜥蜴,学名Dibamus dalaiensis。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资深生物学家詹妮·达尔特里博士表示,他们用了将近1年时间才确定这是蜥蜴新品种。她对BBC新闻说:“他们查找所有其他种类的科学描述,查看博物馆标本。令人感到兴奋的是,这是第一次由柬埔寨人发现一种新品种,并收集所有科学证据,发表研究成果。”

  这种瞎眼爬行动物看起来像条蛇,但其实它是蜥蜴,它通过进化,适应了地下生活,没有腿有助于它穿过土壤。达尔特里解释说:“其实世界上有很多无腿蜥蜴,例如英国的无足蜥蜴(slow worm)。”然而跟蛇不同,这种蜥蜴没有叉状舌。“大部分蛇只有一个肺,而蜥蜴有两个。大部分蜥蜴会眨眼,而蛇不会。”不过这种新蜥蜴并没有眼睛。(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地球轨道上进行组装的飞船

  腾讯科技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由Tau Zero基金会和英国星际学会牵头的伊卡洛斯星际航行工程,最终目标是建造一艘具备恒星间航行能力无人飞船,前往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进行勘察,理论上星际航行将耗时100年。该计划目前正在进行之中,以下通过一些片段对该计划进行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

  在目的地的定位上,一直是伊卡洛斯计划的意义所在,科学家将通过天文观测,对太阳系周围15光年距离内的恒星系统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整个范围内确定目的地,还将对目标恒星系统内的行星做充分的研究,这是为飞船达到目的地前得减速做准备工作。减速过程主要使用飞船动力系统的反推作用和太阳帆等减速方法,以及利用各行星间的引力作用减速。这就必须对目标恒星系统内部各种轨道参数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由于路途遥远,无人飞船体积可能较为庞大,这就需要在地球轨道上进行组装,飞船的组装可以在一个环形结构中完成(图),就像国际空间站一样。动力方面,飞船使用大量的氦同位素作为动力,氦-3在地球上很少,但是在月球以及气态行星(木星)上蕴藏量丰富。科学家认为采集木星氦-3的方式可以用一根“空心绳”,在轨道上将木星大气中的氦-3吸取上来,由于这根“空心绳”还切割木星磁感线,所以还可以用来发电。

  在星际航行过程中,姿态控制和导航相当重要,科学家设计了出发的方法:操纵飞船向太阳移动,然后快速全功率背向太阳运行,即“轨道弹弓”,利用太阳引力进行加速。由于靠太阳近,还可以使用太阳帆进行推动。另外,航行途中抛弃的燃料箱将作为中继通信站,科学家倾向于使用同位素发电机(已在旅行者探测器上使用)。针对航行途中发生的故障,研究小组决定在飞船上设计自主式机器人和机械臂,后者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经过漫长的星际航行和减速后,需要进行哪些科学探测,还要根据空间望远镜对目标恒星系统进行观测研究后的结果决定。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飞船抵达目的地后,将释放探测器对相关行星进行着陆探测,目前在太阳系内行星上着陆,主要使用降落伞和气囊,还有反冲发动机,这些都是较为成熟的技术储备。但是要保持飞船上各系统在100年后还能正常工作,这需要在设计、制造和测试上有着严格的控制标准。

  伊卡洛斯星际航行工程的实施,显然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且该计划在时间跨度上较长。但是其是人类真正将星际航行作为一项计划付诸实施,是人类真正踏出太阳系,探索恒星际空间的重要一步,这也是其意义所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11日消息,炎炎的夏季即将到来,很多人都喜欢喝些凉爽的饮品帮助消暑,而科学家们推荐的一种果汁或许能够帮你在消暑的同时获得更多健康。

  据国外媒体报道,法国科学家声称已经研制出了一种能够促进健康,降低心脏病和中风危险,并且味道很不错的混合果汁,这种“超级冰沙”里含有葡萄、苹果,蓝莓,草莓等多种水果为原料,还包括有所谓的超级食品(superfoods):越橘——其维生素含量超过橙汁的30倍以上,和野樱莓(aronia)——一种被一些人称为是“世界上最健康的”浆果。

  过去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含有多酚化合物的水果十分有助于预防保护心脏动脉阻塞。而研制这种果汁的法国科学家称,这种冰沙果汁堪称最健康与最美味的组合。科学家用13种不同的水果制成混合果汁,在实验室中用猪的动脉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在测试中这些果汁能使动脉血管壁得以舒张。斯特拉斯堡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果汁能够促进血液流动给心脏,确保其得到健康平衡的营养和氧气供给,此项报告发表在了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上。

  英国心脏基金会的特雷斯-帕克(Tracy Parker)说:“这项研究更加证明了,多吃水果和蔬菜对我们的健康很有好处,能够有效的降低心脏病的风险。不过至今我们仍然无法完全明白,为什么某些水果和蔬菜要比其它一些效果更好,即便进行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也承认无法解释其中的任何联系。但可以肯定的是人们应当把更多种类的水果和蔬菜作为均衡饮食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果汁则是一个既美味又制作简便的方式。当然也不要忘记,果汁要比原果的纤维含量少,所以果汁只能作为日常蔬果摄入的一部分。”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科学家使用石墨烯研制出了一款调制器,科学家表示,其能大幅提高数据包的传输速度,实现超快数据通讯。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纳米尺度科学和工程中心主任张翔(音译)领导的科研团队将石墨烯铺展在一个硅波导管的顶部,建造出了这款能打开或关闭光的光调制器(调制器是控制数据传输速度的关键),其调制速度目前为1吉赫(千兆赫),但从理论上来讲,未来单个光调制器的调制速度可达500吉赫。

  科学家们发现,施加不同电压,石墨烯中电子的能量(费米能级)会改变,而石墨烯是否吸收光线也会决定其费米能级。当施加充足的负电压时,电子被吸出石墨烯并不再能吸收光子,因此,当光子通过石墨烯时,石墨烯完全透明,光被“打开”。当施加某种正电压时,石墨烯也是透明的,但电子紧密地包裹在一起,使它们无法吸收光子,从而有效地“关闭”光线。科学家在石墨烯上找到了一个最有效的位置来施加足够的电压,以此让该石墨烯调制器拥有了打开或关闭光线的能力。

  张翔表示,与基于电学的组件相比,基于光学的组件有多种优势,包括能携带更密集的数据包更快地传输。新调制器是全球最小的光调制器,仅为25平方微米,比一般为几平方毫米的普通商用调制器小很多,其能在现有最快速度10多倍的速度下操作,新技术有望显著提升超快光通讯和光计算的能力,未来,使用该石墨烯调制器,消费者只需几秒,就能将整部三维高清电影“搬”到智能手机上。

  即使体形如此“纤细”,但石墨烯的频宽容量很大,石墨烯能吸收的光涵盖数千纳米,从紫外线到红外线都可。科学家指出,这使石墨烯调制器能比现有最顶级调制器(其操作带宽为10纳米)携带的数据更多。且用来制作调制器的石墨烯非常少,一支铅笔中的石墨提供的石墨烯足以制造出10亿个光调制器。

  张翔表示,新石墨烯调制器不仅可用于消费电子产品上,还可用于任何受限于数据传输速度的领域,包括生物信息学以及天气预报等,未来也会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该试验的参与者、伯克利分校超快纳米光学小组的负责人王峰(音译)表示,新调制器也可用于调制其他频率范围的光线,比如中波红外线(广泛适用于分子传感等方面)等。(刘霞)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只悠闲的熊似乎忘记了忧虑和争斗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10日消息,就如同迪士尼经典卡通《森林王子》中的大熊巴鲁(Baloo)一般,照片中的这只悠闲的灰熊似乎也忘记了忧虑和争斗,在水中尽情的享受着快乐。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这些精彩的照片中,这只活泼的哺乳动物在河流中似乎在秀着自己的舞蹈功底一般,展现了灵活的四肢。它时而如热身一般活动着左脚,时而又舒展舒展上肢,甚至还做出了颇具难度的高抬腿动作,或是四脚朝天躺在水中,样子十分有趣。


这只活泼的熊在河流中似乎在秀着自己的舞蹈功底一般

  拍摄下这些奇妙瞬间的,是来自于美国蒙大拿州利文斯顿(Livingston,Montanna)的57岁野生动物摄影师巴克-史瑞克(Buck Shreck)先生,他在阿拉斯加州的一条河边拍摄到了这只无忧无虑的灰熊。据巴克称,他拍摄这些照片时离熊仅仅只有20码(约合18米)左右。


在水中尽情的享受着快乐

  巴克先生说:“这是一只享受着简单生活乐趣的熊,它的面部表情让我想起了那些酷爱在河中玩耍游戏的十几岁少年。这只熊并不大,它的母亲带着它和它的妹妹一起在河中学习如何捕鱼。我并不觉得自己处在危险之中,并且不需要躲躲藏藏,因为它们到河边心中只有那些鲑鱼。”


这只熊无忧无虑的四脚朝天躺在水中

  巴克表示,这只熊曾经试图靠近过,似乎对自己的存在有些担心,但在距离10英尺远(约合3米)的地方停了下来,互相看着对方的眼睛,并最终选择和巴克和平共处。巴克补充道:“以我的经验,能够知道一只熊的情绪是否越来越激动,或有紧张和不舒服的感觉,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够靠近一些。”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考队捕获的大白鲨“阿帕奇”。(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

  2009年秋季,科考队在墨西哥瓜达鲁普岛沿海捕获了迄今为止体型最大的大白鲨。这头雄性大白鲨长17.9英尺(约合5.5米),打破了此前的纪录。此前的纪录保持者为一头名为“基梅尔”的雌性大白鲨,身长16.8英尺(约合5.1米)。两个纪录均是非官方纪录,未得到正式组织的承认。

  新捕获的大白鲨被称之为“阿帕奇”,以国家地理频道节目《鲨鱼冒险家》中船长布莱特·麦克布莱德的宠物狗的名字命名。《鲨鱼冒险家》围绕科学家捕捉和放生大白鲨的工作展开,用以确定这种神秘大型动物的繁殖地和出生地。这个科考小组由海洋保护科学学院院长和常务董事迈克尔·多迈耶领导。

  科考队领队克里斯·费舍尔表示,“阿帕奇”重达2吨,被抓住时一直试图挣脱没有倒钩的鱼钩。费舍尔说:“与‘阿帕奇’之间的较量不同于我们此前的任何经历。”拖上船后,研究人员为“阿帕奇”安装卫星追踪标签,提取血液样本,而后将其放生,看着它快速游向远方。他说:“它全身上下都是伤疤和记号,一定是个喜欢惹是生非的家伙。巨大的体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站在它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很渺小。”

  费舍尔指出,在大型海洋鱼类家族,雌性的体型往往超过雄性,因为它们要生育和照料下一代。其他专家表示“阿帕奇”的体型在大白鲨中闻所未闻。蒙特里湾水族馆大白鲨研究计划负责人约翰·奥苏利凡说:“这是一头体型巨大的大白鲨,但我怀疑还有体型更大的大白鲨生活在野外。”

  大白鲨专家、阿拉斯加渔猎部门渔业研究生物学家肯尼斯·古尔德曼指出:“我此前从未见过体型如此巨大的大白鲨。这是他们安装卫星追踪标签的另一头成年雄性大白鲨。”巨大的体型对科学家来说意义不大,“阿帕奇”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够帮助揭开大白鲨习性的一系列谜团。

  费舍尔表示,他的他的团队正在监视“阿帕奇”的动向。最近的研究显示,太平洋大白鲨在海岸附近聚集,包括瓜达鲁普岛,而后前往海洋中部觅食。觅食之后,它们经常返回同一集合地点。这仍是一项假设性理论,如果“阿帕奇”离开瓜达鲁普岛,前往海洋中部地区觅食,而后来到另一个集合地,这一理论便失去意义。费舍尔称,科学家可以通过卫星追踪标签了解大白鲨的迁徙以及在哪里聚集,这些发现有助于环保人士保护这一物种。大白鲨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受影响物种。(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获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首枚探空火箭7日7时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部发射场成功发射。这一试验的成功将为我国自主监测空间环境、保障空间活动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航天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对自主空间环境保障提出了日益迫切的需求。“子午工程”是我国“十一五”中期投资建设的一个能够在地面持续运行的、综合性的、跨区域的大型空间环境观测网络。工程综合运用地磁(电)、无线电、光学和探空火箭等多种手段,连续监测地球表面20公里到几百公里的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以及十几个地球半径以外的行星际空间环境参数,将为增强我国空间科技的创新能力,保障空间活动安全做出贡献。

  截至目前,“子午工程”已沿东经120度、北纬30度线布局建设了15个地基空间环境监测站。其中位于海南儋州的海南探空部为功能最全的一个综合性站点。利用该站点的探空火箭发射基地发射气象探空和电离层探空火箭是“子午工程”空间环境监测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

  据介绍,此次探空火箭试验任务,其运载部分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定型产品天鹰3号C型火箭。其它各系统,包括鲲鹏一号探空仪、发射场、遥测、地面及科学应用系统等,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制。

  本次试验搭载的鲲鹏一号探空仪,包括双臂探针式电场仪、大气微量成分探测仪、朗缪尔探针三个科学探测有效载荷以及箭载公用设备、箭上发射系统、姿态测量仪、高动态GPS接收机等设备。其中,双臂探针式电场仪以及由中国、奥地利和意大利合作研制的朗缪尔探针是在我国空间探测活动中首次应用。

  据介绍,7日7时整,“天鹰3C”携带鲲鹏一号探空仪,在海南探空部火箭发射场沿北偏西45度方向、87度仰角发射。43秒时,火箭高度升至60公里,火箭转速稳定至约2转/秒,箭头与箭体分离,电场仪伸杆展开;至46秒,火箭高度升至65公里,朗缪尔探针伸杆解锁、展开;215秒达到196公里轨道顶点;420秒,再入大气层,飞行试验结束。目前科学数据正在分析中。(吴晶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被戏称为“胡桃钳人”的原始人类属鲍氏傍人,100万年前曾与人类的直系祖先共同生活在非洲大陆。科学家表示巨大的牙齿说明他们喜欢吃草。
被戏称为“胡桃钳人”的原始人类属鲍氏傍人

安德烈•凯瑟尔博士2000年在约翰内斯堡附近发现的原始人类化石,距今150万至200万年,与鲍氏傍人类似。
安德烈•凯瑟尔博士2000年在约翰内斯堡附近发现的原始人类化石

  被戏称为“胡桃钳人”的原始人类是人类的远古近亲,因其强大的颚部和巨大的牙齿而得名。科学家表示他们可能更喜欢吃草。这种原始人类属鲍氏傍人(Paranthropus boisei),100万年前曾与人类的直系祖先共同生活在非洲大陆。

  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波尔得分校的马特•斯波海默教授指出,科学家长久以来一直认为鲍氏傍人喜食坚果、籽和硬果,原因就在于他们长有强大的颚部肌肉和巨大的臼齿。在人类学记录中,这种原始人类的臼齿个头和扁平度是所有已知原始人类中最大的。根据最近几年有关“胡桃钳人”牙齿磨损痕迹的研究发现,这种原始人类可能更喜欢吃软果和草。

  在进行一项新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对牙齿化石中的碳同位素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以及新发现的证据显示,粗壮的颚部以及巨大的扁平牙齿结构帮助“胡桃钳人”一次碾碎和吞咽大量绿草或者莎草。斯波海默表示:“坦白讲,我们并未想到会发现人类族谱中的一个远支会拥有与牛类似的特征。我们非常幸运,过去几年多个研究小组的工作已开始挑战有关早期人类饮食结构的主流观点。如果20年前在科学会议上公布我们的发现,我们一定会遭人嘲笑。”

  为了进行此项新研究,研究人员清除了22颗“胡桃钳人”牙齿上的少量珐琅质。这些牙齿化石是在肯尼亚中部和北部发现的,每一颗都含有咀嚼食物时吸收的碳同位素。在热带环境下,所有的树木和灌木丛——包括果实和叶子在内——利用所谓的C3光合作用路径,将光转换成能量,大草原上的草和一些莎草则利用C4光合作用路径,将光转换成能量。

  斯波海默表示,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胡桃钳人”更青睐于C4草和莎草,而不是C3树和灌木丛。在至少50万年时间里,草和莎草在“胡桃钳人”饮食结构中的比重平均达到77%左右。此外,研究小组同样对傍人牙齿中的碳同位素与生活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食草哺乳动物牙齿中的碳同位素进行了比较,其中包括古斑马、古河马、古疣猪和古猪。比较结果显示,这些哺乳动物主要以C4草为食,与“胡桃钳人”相同。

  傍人是人类近亲中的一支,被称之为“南方古猿”,其中包括著名的埃塞俄比亚“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一些人认为“露西”是现代人的祖先。大约250万年前,南方古猿分离出人属,人属又进化成现代智人和傍人,后者最终走向灭绝。斯波海默指出:“我们得出的一个重大发现是,这种原始人类的饮食结构不同于当前所有猿类,他们当时所处的生存环境与现在的猿类截然不同。了解原始人类的生存环境和饮食结构有助于我们揭示一些早期原始人类为何未能留下后代。”

  第一个“胡桃钳人”头骨化石是1959年在坦桑尼亚发现的,发现者为研究论文合著者玛弗•里奇的姻亲玛丽•里奇和路易斯•里奇。研究论文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有次别人问我是做什么工作的,我回答说是研究统计学的,结果他说:‘哦,你是会计。’”事实上,在美国工程院院士吴建福看来,统计学有着自己的“三部曲”:收集数据,建模,最终还要优化并作出决策。
日前,吴建福以《实验的统计设计与建模及其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为题,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作了一次公众演讲。他以最新研究为例,讲述了统计学在纳米技术、细胞生物学和复杂系统仿真中的应用。
这也是吴建福正式受任中科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后,所作的第一场报告会。
中科院数学院党委书记王跃飞介绍,吴建福的研究成果涉及数理统计和工业统计的理论、方法及应用,是国际上极少数能在这两大领域的三个方面都有杰出贡献的学者。而“爱因斯坦讲席教授”称号,是为引进前瞻科学思想和开拓新兴学科领域而设立,获得该称号的都是活跃在科学最前沿的顶级科学家。
王跃飞表示,吴建福是最早与中国内地统计学界建立联系的海外学者之一,中科院数学院质量科学研究中心就是在他的倡议下成立的。(张楠)
《科学时报》 (2011-05-06 A1 要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57 页,共 9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