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闻

  研究人员发现,海洋沿岸水域生长的海草吸收温室气体能力超强,是陆地森林吸收能力的将近三倍。

  研究结果显示,每平方公里海草可吸收8.3万吨碳,而同等面积森林的吸碳能力通常为3万吨。海洋是碳捕捉重要场所。研究人员说,海草生长区域占海洋总面积不到0.2%,而捕捉的碳所占比例超过10%。

  这项研究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学家詹姆斯·弗奎因主持,多国研究人员参与。报告由最新一期《自然地学》杂志发表。弗奎因说,海草的根部和所生长的土壤能持续储存碳,能力独特。一些案例中,海草生长的海床储碳时间超过1000年。除捕捉碳,海草能过滤沉积物,保护海岸不受洪水和风暴破坏,为鱼类和甲壳类生物提供栖息地。

  相关阅读

  丹麦海滩惊现食肉型海藻 体积微小竟可吞噬海虾

  南极海域海藻疯狂繁殖 太空观察南极绿色占主导

  南美洲海面出现壮观美景 8字状美丽海藻群亮相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百年古树长在岩壁上

  近日,茶陵县洣江乡青呈村发现了大面积野生古茶树群落。最大的树龄达八百年之久,树围有2尺多长,高达3米多,这些古茶树大多生长在岩壁上。

  茶陵是炎帝神农氏种五谷、尝百草之地。相传,炎帝就是在茶陵云阳山发现茶叶的。茶陵也是全国唯一以“茶”命名的县,茶文化历史悠久。《茶经》里提到,“茶陵者,陵谷间多生茶茗焉”。古茶叶树生长在岩壁上,枝壮叶茂。林业工作人员介绍,茶陵县野生茶树资源分布广、数量多、保护好。岩壁这种贫瘠的生长环境与茶树的清高禀性十分吻合,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这些野生茶叶是真正的绿色生态茶。挖掘野生茶叶资源,对茶陵茶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茶陵县林业部门表示,将出台相关措施,对野生茶树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目前,当地已在这些古茶树上挂上了铭牌加以保护。

  相关阅读

  古树被大规模挖采用于城市景观 生态遭严重破坏

  德化挖出古树重达13吨 千年不腐之谜惹众人猜疑

  西安2200岁古树重现生机 相传护刘邦逃离鸿门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英实验室培育人造器官 器官捐献或已成历史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纳米技术和再生医学系资深教授塞法利安手里拿着一个在实验室里培育的人造耳朵,他表示我们掌握着人造器官的世界领先技术

英实验室培育人造器官 器官捐献或已成历史

 

  塞法利安和他的研究小组现关注于使用患者的身体细胞来生长替换器官和身体部位

  亚历山大-塞法利安(Alexander Seifalian)教授实事求是地说:“这是一个鼻子,我们准备下个月对一位患者进行移植。”他从工作台培养皿中取出一个“鼻子”,它与真实的鼻子非常接近,浸泡在红色粘液之中,在旁边的另一个培养皿中有一个正在培育中的“耳朵”。

  塞法利安微笑地说:“这是世界上首个实验室人造人体器官,此前没有人能够培育出鼻子器官。”

  他的实验室放置着几张木制工作台,上面摆放着烧杯、溶液、自来水管、医学广口瓶、管子和文件资料,这看上去像一个学校化学实验室。这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纳米技术和再生医学系资深教授塞法利安的实验室,他戏称这个实验室是“人体备用器官储藏室”。

  塞法利安培育的这些人造器官是采用一种创新性纳米高分子材料,它像非常纤薄的橡胶,这些高分子材料是由数十亿个纳米等级分子构成,直径仅是人类头发的4万分之一。他说:“这种纳米材料中有数千个小洞,人造器官组织在这里培育生长,最终将生长成为真实的鼻子等器官。当将这种人造鼻子计划植入患者身体时,并不是直接移植到患者的面部,而是放置在他们手臂皮肤之下的一个内置气球中,经过4个星期,皮肤和血管已生长出来,在医师的监控之下,才将人造鼻子移植到患者面部。”

  在人造器官培育与移植这一现代医学前沿领域,塞法利安和他的研究小组现关注于使用患者的身体细胞来生长替换器官和身体部位,这将缩短移植者等待人造器官的时间,并能培育出更为复杂的器官组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前,摄影师兼生物化学家林登·格莱德希尔(Linden Gledhill)利用一个苏打瓶、若干绳子和一块干冰,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制作出了人工雪花。

  据悉,格莱德希尔白天为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公司工作,而到了晚上则喜欢呆在自己的工作间里做各种各样的有趣实验。平常他喜欢发明各种小物件,或者是摸索新的试验方法来解决自己或者他人所遇到的各种难题。近期,他迷上了在实验室里制作人工雪花。

  格莱德希尔近期热衷于制作人工雪花也是受人所托。他表示:“有人来向我请教制作人工雪花的相关问题,并且希望我能为此制作出一部机器,而在此之前实际上我已经在冰晶体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年的相关研究工作。所以我就很爽快的答应了他。要知道,在实验室里如果能够看到晶体的生长,会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我希望亲手做出来这样的东西。”

  格莱德希尔表示自己制作的雪花制造器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但是就之前所做测试而言,结果已经相当令人满意。

  冰之寒冷

  制造雪花需要稳定的温度转换,因而格莱德希尔给自己的雪花制造器配备了两套温度转换装置-顶部放置了一块热垫,而底部则放了一个制冷装置。其中制冷装置是用实验室级别冷却器和拆自科尔曼电场冷却器的零部件制作而成,它能够让雪花制造器的温度降至零下8摄氏度。

  十年前,格莱德希尔的老板曾把这个冷却器给扔了,他把它捡了回来,藏到了自己的地下室里。格莱德希尔表示:“尽管冷却器这个东西并不贵,但算起来一台也要3000至4000美元。”

  自制雪花实验

  格莱德希尔制作的雪花制造器底部由砖块支撑,四周有塑料布条保护,再外围则由有机玻璃保护,第一眼看上去,这套装置很不起眼。不过,格莱德希尔介绍称,自己在制作这套装置的时候,受到了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缩写为Caltech)和普渡大学 (Purdue University)研究人员的启发,才得以完成这套装置的设计和制作。

  谢普森实验室(Shepson's lab)前博士生特拉维斯·奈普(Travis Knepp)表示:“在实验室里让冰晶生长很容易,保持稳定的温度控制它们如何生长才是难点。”今年年初的时候,奈普因接到格莱德希尔的邀请前来帮忙,并且给他提供相关的建议和咨询。

  奈普称:“温度稍有变化,冰晶的形状就会发生改变,实验就失败了。不过格莱德希尔做到了,他在实验室里制作出的晶体形状非常漂亮,我看过他拍摄的晶体照片,那里面的晶体让我印象深刻。”

  美丽过失,追求卓越

  在一开始的时候,格莱德希尔是在湿布条和尼龙钩鱼线上培植冰晶。他发明的机器能够正常运转,但生长出来的晶体却并不如人意。

  经过总结调整,格莱德希尔对机器进行了改进,并且开始培育出厚实的树枝状晶体,即能在长绳上培育也能在冷盘上培育。但即使如此,这些仍不是格莱德希尔心目中的理想雪花。

  人工造雪机

  水是一种导电媒介,因而增加电量能够对水形成晶体产生极大影响。格莱德希尔给机器施加了2000伏的电压,在电能作用下,冰晶生成发生了极大改观。通过这种方法,格莱德希尔培育出了螺旋状晶体,并且在晶体末端也有雪花出现。

  电之冰晶

  雪花制造器在配备了2000伏的电压之后,格莱德希尔又做了进一步改进,他往机器里加入了乙酸,并且使用类似鱼缸的温水起泡器来调整机器的湿度。

  这一次结出的晶体拥有细长的结构,30秒内冰晶的长度就可以长到一英寸。数小时过后,就能够形成晶莹剔透的长条状厚实冰晶。

  管状冰晶

  格莱德希尔让冰晶生长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他发现很多冰晶变成了中空的锥体和针状冰块。

  格莱德希尔表示:“在生物药剂学领域,要研发并且测试某种化合物可能要花上10年的时间,并且成功的可能性也很低。我在实验室里培植人工雪花,用了两周时间,并且立即看到了成效。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差点放弃。要知道,这种费神的事情很容易就让人气馁。”

  最终的完美雪花

  经过数周的实验,格莱德希尔对于温度梯度、湿度水平、电力施加以及其他各方面不断做出改进,最后终于在实验室里让冰晶尖端长出雪花。

  尽管雪花的形状同格莱德希尔的事先预期存在一定的差别,但他认为,这一形状已足够完美。他表示:“只要我能够在实验室里制作出这种美丽的晶体,别的方面都无关紧要了。”

  格莱德希尔将自己制作雪花的过程和经历拍摄成了短片,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也拍摄了大量照片。他表示:“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要知道,普通人有可能根本就看不到这一幕。以艺术的方式把科学成果展示给普通人,这种做法给我带来了极大乐趣。”(来源:连线 译:残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近日报道,刊登在《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成果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释放出更多的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这意味着大自然在减缓全球变暖上并未有如以往所想的那样高效率。

  研究人员包括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吉斯·吉勒里让、北亚利桑那大学的布鲁斯·亨格特和弗洛里达大学的克雷格·奥森伯格教授,他们搜集了迄今为止主要涉及北美、欧洲、亚洲范围的森林、草原、湿地和稻田等农耕用地的49个不同实验项目的数据。这些实验有共同的主题,即测试大气层中的额外二氧化碳对土壤如何吸收和释放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影响。

  该研究小组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额外的二氧化碳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促进了土壤里氧化亚氮的释放,在稻田和湿地中导致土壤释放更多的甲烷。而这个“罪魁祸首”是土壤中特化的微生物,它吸入化学物硝酸盐和二氧化碳,产出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前者比二氧化碳强效25倍,后者高至300倍。

  植物生长是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方法之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但布鲁斯·亨格特说道:“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微生物释放出的温室气体就越多。”额外的二氧化碳为微生物提供了燃料,催生了其排至大气的副产品氧化亚氮和甲烷,最终抵消了更多的植物生长的冷却效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南加州大学日前发表公报称,该大学研究人员和中国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同行合作,发现一种染色体异常能导致全身毛发过度生长,即俗称的“毛人”。

  “毛人”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学名为先天性多毛症。男性患者整个脸部、包括眼睑以及上半身长满毛发,而女性全身都长满毛发。研究人员称,他们的发现将有助于开发抑制毛发过度生长的新疗法,也可能帮助找到秃顶的新疗法。

  以协和医学院张学教授为首的这个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发表论文说,张学等中方研究人员在为中国一个家庭进行检查时,首先发现了这种导致毛发过度生长的遗传现象。美方研究人员也在一个墨西哥家庭中发现了类似的遗传现象。

  在中方的研究中,张学等人首先发现患者的5号染色体有一段插入了X染色体。在这一成果的启示下,美方研究人员发现,墨西哥患者X染色体的相同部位被4号染色体的一段插入。

  研究人员解释说,当X染色体被其他染色体的“外来”DNA序列插入时,位于X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可能被“激活”,从而刺激毛发生长,导致先天性多毛症。他们认为,与毛发生长有关的SOX3基因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早些时候,科学家发现先天性多毛症属家族隔代遗传,其症状可能多代以后才重复出现。美方研究人员帕特尔说,刺激毛发生长的遗传信息很可能一直存在于基因组中,不过没有表达。如果进一步的研究能证实插入某段序列可以激活基因、刺激毛发生长,未来人们可望据此寻找治疗秃顶和遏制毛发过度生长的新方法。(深圳特区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10日消息 众所周知,蛙类大都是都是农田里的捕虫能手,是人类的好朋友。虽然它们的外貌并不起眼,但科学家们近期发现的几种蛙类却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治疗数十种疾病。

  据国外媒体报道,贝尔法斯特的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 in Belfast)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两种蛙类时,无意中发现了一种或许能有助治疗包括癌症,糖尿病及中风在内达70多种疾病的方法。当他们在研究南美一种鲜为人知的蜡白猴子树蛙(Waxy Monkey Frog)时发现了其皮肤分泌物上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成分。此外产于中国和越南的巨型火腹蟾蜍(Giant Fire-bellied Toad),也被发现皮肤的分泌物可以治疗一些疾病。

  领导此项研究的肖(Shaw)教授说,“此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开大自然未知的潜在能力——在这个目标下我们发现这两种蛙类的皮肤分泌物中某些成分可以缓解人类的疾病。我们完全相信自然界仍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难题,这需要我们正确的提出问题并努力去找到方法。”

  研究小组正在检测蜡白猴子树蛙和巨型火腹蟾蜍的皮肤分泌物。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其皮肤分泌物中的蛋白质是其躲避捕食者的保护伞,同样也控制了血管的生长。


  鉴于此,肖教授认为,一些蛋白质已经被发现有刺激或者抑制血管生长的能力。通过切断蜡白猴子树蛙血管的生长提取蛋白质可以有效的治疗癌症肿瘤。肿瘤通过血管提供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在体内长到一定的大小,而切断血管的生长就意味着肿瘤的增长速度变慢直至最后将肿瘤扼杀。

  根据实验结果,研究小组提出可以让外科医生切除肿瘤,然后利用这些分泌物中的蛋白质控制身体内癌细胞的生长。虽然这种方法不能完全治愈癌症,但却可以抑制它的生长,这有助于患者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


  巨型火腹蟾蜍的分泌物具有的是相反的作用——它能刺激血管的生长。针对这样的情况,肖教授补充道,“这种促进血管迅速恢复的蛋白质也能用于治疗一些疾病,比如说伤口愈合,器官移植,糖尿病溃疡和中风或者心脏病造成的伤害。”

  (科学网-kexue.com 姗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变色蛙”:幼年时体色为黑色,还点缀着黄斑,成年后却变成桃色
“变色蛙”:幼年时体色为黑色,还点缀着黄斑,成年后却变成桃色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11日消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表示,几年前在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的一个新蛙种堪称“变色龙”,体色会经历“惊人”变化:幼年是黑色,点缀着黄斑,成年后则成了桃色,眼睛也变成蓝色。

  这个新蛙种学名为Oreophryne ezra,是2004年科学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南部山区一小片云雾林里发现的。由于当地人相信这片雾气笼罩的森林是禁地,也许受到神的保护,所以,他们长期以来不敢进入。美国夏威夷大主教博物馆脊椎动物学家弗雷德-克劳斯(Fred Kraus)表示,虽然科学家以前就知道有些青蛙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变换体色,“但我认为,这些青蛙的体色差异都没有我们在Oreophryne蛙种身上看到的这么惊人。”

  克劳斯称,Oreophryne蛙的体色为何会经历如此显著的变化,目前尚不得而知。克劳斯是2009年12月刊载于《Copeia》杂志上的一项有关Oreophryne青蛙研究的负责人。他说,幼年时期的Oreophryne蛙外形看上去像毒箭蛙,所以,“看到它们,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小心。”它们栖息于光照充足的树叶上,这一点与有毒青蛙的生活习性相似。

  于是,克劳斯心中泛起了这样的疑问:“既然幼年具有警告色,为何成年以后会失去呢?这完全没什么意义啊。”为揭开这个谜团,克劳斯希望研究幼年Oreophryne蛙是否有毒,以支撑这种“外强中干”的模样。不过,克劳斯应该要迅速行动起来——当地人对神的敬畏也无法维持Oreophryne蛙的生存,因为它们仅存的栖息之地正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

  云雾林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温度,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升温,这片林带可能会最终干枯。畏寒的低地植物还可能开始向上生长,取代通常生长于山顶的植物。克劳斯说:“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一座海拔只有650英尺(约合200米)的山上,那里的云雾林可能会轻易遭到破坏,生活在林中的生物也会跟着消失,包括变色蛙。” (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华网洛杉矶6月4日电(记者高原)美国南加州大学日前发表公报称,该大学研究人员和中国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同行合作,发现一种染色体异常能导致全身毛发过度生长,即俗称的“毛人”。

  “毛人”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学名为先天性多毛症。男性患者整个脸部、包括眼睑以及上半身长满毛发,而女性全身都长满毛发。研究人员称,他们的发现将有助于开发抑制毛发过度生长的新疗法,也可能帮助找到秃顶的新疗法。

  以协和医学院张学教授为首的这个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发表论文说,张学等中方研究人员在为中国一个家庭进行检查时,首先发现了这种导致毛发过度生长的遗传现象。美方研究人员也在一个墨西哥家庭中发现了类似的遗传现象。

  在中方的研究中,张学等人首先发现患者的5号染色体有一段插入了X染色体。在这一成果的启示下,美方研究人员发现,墨西哥患者X染色体的相同部位被4号染色体的一段插入。

  研究人员解释说,当X染色体被其他染色体的“外来”DNA序列插入时,位于X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可能被“激活”,从而刺激毛发生长,导致先天性多毛症。他们认为,与毛发生长有关的SOX3基因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早些时候,科学家发现先天性多毛症属家族隔代遗传,其症状可能多代以后才重复出现。美方研究人员帕特尔说,刺激毛发生长的遗传信息很可能一直存在于基因组中,不过没有表达。如果进一步的研究能证实插入某段序列可以激活基因、刺激毛发生长,未来人们可望据此寻找治疗秃顶和遏制毛发过度生长的新方法。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重庆开县境内日前发现一株高约30米、围径2.37米的崖柏,成为全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高大、粗壮的崖柏。

  重庆开县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建修25日告诉记者,这棵“世界崖柏之王”位于开县关坪乡,据中国林科院专家的初步估算,其树龄约为100年。

  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崖柏是与恐龙“同龄”的物种,曾繁盛于3亿年前的白垩纪。1892年法国传教士在四川首次采集到崖柏标本,此后100多年,尽管人们多次前往四川、重庆找寻,但崖柏仿佛凭空消失。崖柏也一度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为世界极危物种,直到1999年在重庆城口县被重新发现。

  王建修说,这次在开县发现的崖柏,不仅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高大、粗壮的崖柏,同时还可能改写植物志。他说,崖柏一直以来都被植物学界认为是小乔木,所发现的崖柏高度一般也在10米之内,这株约30米高的“世界崖柏之王”可能将使这一树种被归为大乔木。

  据当地媒体报道,开县境内的崖柏一般都生长在海拔较高的悬崖峭壁之上,但这株崖柏生长在公路边却一直未被破坏。专家推测,可能是因为崖柏附近有一座古坟,信奉“风水”的当地村民一直在保护这株古树。

  据悉,雪宝山自然保护区已委托当地政府对这株崖柏进行看护,不久后将挂牌保护。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