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意大利艺术史学家认为蒙娜丽莎的原型是吉安-贾科莫-卡坡蒂(右)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4日消息,一直以来,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都是世人关注的焦点,除了其超高的艺术价值外,更因为这幅画背后诸多令人费解的秘密。日前,便有专家指出微笑的蒙娜丽莎原型,并非是传统认为的佛罗伦萨丝绸商人妻子,而是一位男模,并且还是达芬奇的情人。

  艺术家达芬奇绝对是制造了足够多的谜,留得后世多多少少阴谋论者从他的画作中寻找所谓深藏的秘密。据《每日邮报》报道,日前,一位专家宣称自己揭开了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之后的秘密——画中人的原型,不但是个男模,还是达芬奇的情人。

  按照传统的观点认为,蒙娜丽莎的真实身份,早前都是说是佛罗伦萨某位丝绸商人的妻子,但却始终留有各种疑点。而这一传统看法现在面临着最新的挑战,意大利文化遗产国家委员会主席凡塞蒂(Silvano Vincetti)宣布了他惊世骇俗的大发现。

  凡塞蒂表示,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原型是一位年轻男子,名叫吉安-贾科莫-卡坡蒂(Gian Giacomo Caprotti),又名萨莱(Salai)。萨莱和达芬奇共事25年,据称为达芬奇不少文艺复兴画作带来了灵感的来源。凡塞蒂还补充说,达芬奇与这位长相清秀的男学徒之间,有着暧昧的关系。


达芬奇的秘密还有多少?

  这位专家还列举了一系列达芬奇的作品,指出这些画作中的人物鼻子和嘴巴都与蒙娜丽莎有相似之处。凡塞蒂“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有法医学证据。他说:“通过超近距离检测一份原作高清电子档,发现画作上留有字母L表示莱昂纳多-达-芬奇,以及S表示萨莱”。

  可以想象,这个所谓发现,会让远在法国罗浮宫的法国艺术历史学家多么的情何以堪。此前罗浮宫的专家说他们04年和09年两度检查原画:“注解、字母、数字神马的都没有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木质画作上的油彩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损伤,浮现出一系列图案形状,引得外人过于深入地去诠释画作背后的深意。”

  不过,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意大利的凡塞蒂其实从未亲眼目睹这幅世界名画的真身,不过他认为巴黎的专家“肉眼凡胎两眼一抹黑”,并建议说由自己带领团队远赴罗浮宫去检测原画中隐藏的讯息。他的邀约尚未被接受,蒙娜丽莎就继续保持她或者他神秘的微笑吧。

  (科学网-kexue.com 亚高)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延展阅读>>
  心理专家揭秘蒙娜丽莎之谜 称迷人微笑源自眼神
  蒙娜丽莎眼睛发现数字 达芬奇密码恐或揭开(图)
  "蒙娜丽莎"原型遗骸曝下落 曾被当垃圾丢弃(图)
  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破解 达芬奇指涂40层油彩(图)
  X射线破解<蒙娜丽莎>秘密 达芬奇特殊画法揭晓
  《蒙娜丽莎》微笑暗藏玄机 跟随视线落点而显现
  意欲挖达芬奇遗骨复原面容 以确认蒙娜丽莎原型
  专家称蒙娜丽莎患有高胆固醇 眼部表皮透露秘密
  蒙娜丽莎真实身份:生于衰落贵族家庭嫁给富商
  美女脸蛋亦有评判法则 蒙娜丽莎属无敌丑女(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3日 11:10  新浪科技
通过放大蒙娜丽莎的眼部,意大利历史学家发现了微小的数字和字母。通过放大蒙娜丽莎的眼部,意大利历史学家发现了微小的数字和字母。
即使靠近观察,数字和字母也无法看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让它们显现出来。即使靠近观察,数字和字母也无法看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让它们显现出来。
历史学家认为达芬奇对谜语的痴迷促使他将自己画作一个女人,一些人相信《蒙娜丽莎》实际上是一幅自画像。  历史学家认为达芬奇对谜语的痴迷促使他将自己画作一个女人,一些人相信《蒙娜丽莎》实际上是一幅自画像。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13日消息,意大利艺术史学家正在探秘一个现代版的《达芬奇密码》,在此之前,他们在蒙娜丽莎的眼中发现了微小的数字和字母。谜一般的不朽画作《蒙娜丽莎》由达芬奇在500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创作,即使到了今天,这幅绘画作品仍被层层神秘面纱包裹。对于蒙娜丽莎的真实身份以及她的神秘微笑,人们一直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

  在2006年改编自丹·布朗同名小说的热门影片《达芬奇密码》中,汤姆·汉克斯饰演的人物破译了隐藏在《蒙娜丽莎》以及达芬奇的另一部经典作品《最后的晚餐》中的神秘信息。通过放大蒙娜丽莎眼部的高清晰照片,意大利国家文化遗产委员会的艺术史学家发现了微小的字母和数字。

  委员会主席席尔瓦诺·维塞蒂表示:“这些符号无法用肉眼看到,只有借助于放大镜才能让它们呈现在眼前。蒙娜丽莎右眼中存在L和V两个字母,代表他的名字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左眼中的符号代表什么仍旧是一个谜。我们很难清晰地辨认出其他字母,它们可能是字母C和E或者字母B。这毕竟是拥有近500年历史的画作,早已不像最初创作时那么清晰锐利。在出现在背景的桥的桥洞中,我们发现了数字72,也可能是字母L和数字2。”

  为了研究《蒙娜丽莎》,维塞蒂专程前往巴黎罗浮宫。他解释说,在委员会成员卢吉·博尔吉亚在古董店发现一本发霉的书之后,他们开始研究《蒙娜丽莎》并最终敲开了现实版《达芬奇密码》的大门。这部古书有500年历史,根据书中所载,蒙娜丽莎眼中隐藏着各种各样的符号和标记。他说:“我们刚刚开始进行这项研究,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深挖这个谜团,并尽早揭示出更多细节。在此之前,从没有人注意到这些符号,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根据初步研究,我们确信这些符号并不是一个错误,而是达芬奇有意画上去的。”

  维塞蒂是一位研究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艺术史学家,他所在的研究小组请求法国当局批准他们对卢瓦河谷昂布瓦兹城堡的达芬奇墓穴进行挖掘。他们希望能够在墓穴中发现达芬奇的头骨,而后尝试还原他的面部,最后通过比对确定《蒙娜丽沙》是否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达芬奇的自画像。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达芬奇是同性恋,对谜语的痴迷促使他将自己画作一个女人。其他人则相信蒙娜丽沙的真实身份是佛罗伦萨商人的妻子丽莎·盖拉尔迪尼,甚至有可能是达芬奇的母亲。6个月前,维塞蒂因发现文艺复兴时期另一位画家——米开朗基罗的遗骸成为媒体关注焦点。遗骸是在意大利托斯卡纳沿岸一个被人遗忘许久的地窖中发现的。(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达·芬奇的著名画作《蒙娜丽莎》几百年来一直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艺术爱好者,画中女子难以捉摸的神秘微笑更是向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许多研究者都希望知道达·芬奇在创作时究竟使用了怎样的独特技法,令这幅画呈现出一种若隐若现的朦胧梦幻之美。最近,几位法国科学家运用X射线光谱分析的方法,成功破解了这一谜团。

法国博物馆研究修复中心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测定仪,对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的《蒙娜丽莎》、《岩间圣母》、《圣母领报》等7幅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进行了扫描。通过对画作颜料涂层的逐层定量分析,他们精准地确定了每层颜料的化学成分,从而再现了达·芬奇当年在绘画创作中使用的“晕涂法”技巧。之所以使用X射线光谱分析,是因为这种方法具有无需提取颜料样本的优点,不会对画作本身造成任何破坏。

研究人员发现,达·芬奇在创作上述作品时融合了30层超薄油彩,每层厚度仅为1至2微米,是人类头发粗细的六十分之一,所有涂层厚度加起来也不超过40微米。通过使用各种细腻的颜料和添加剂对画作进行层层渲染,画家实现了色调明暗层次的自然过渡,使油画中生硬的轮廓变得更加柔和。《蒙娜丽莎》正是通过色调的微妙渐变,才营造出女主人公嘴角模糊不清的阴影效果,也因此成就了其高深莫测的神秘微笑。研究团队负责人菲利普·瓦尔特表示,能自如地使用如此纤薄的油彩,证明达·芬奇的绘画功力极其深厚。

X光分析结果还证实了达·芬奇经常尝试新技法和试验各种混合材料的一些创作习惯。研究人员发现,达·芬奇喜欢采用不同手法为人物面部制造阴影。例如,他在创作《蒙娜丽莎》时使用了二氧化锰,而在其他一些作品中使用的则是铜,这些材料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人物的立体感。瓦尔特称,确定达·芬奇所使用绘画材料的成分对了解“晕涂法”非常重要,同时也“展现了达·芬奇一直秉持的实验和创新精神”。

令人惊叹的是,即使运用了X光,研究人员还是没能找出《蒙娜丽莎》上的笔触痕迹。他们猜测达·芬奇可能是用手指抹匀色彩之间的轮廓,从而让阴影和线条以难以觉察的方式连在一起。只可惜这终归是一种假设,尽管达·芬奇在许多作品和发明上都有详细的注释,但却从来没有真正解释过他如何取得“晕涂法”效果的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用电脑和X光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分析艺术品的方法越来越流行,神秘的《蒙娜丽莎》也频频被当作试验样本。美国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教授托马斯·黄曾利用面部识别软件分析《蒙娜丽莎》,以确定主人公的性别。2006年,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的科学家们运用X光分析仪,在对《蒙娜丽莎》的每一层颜料进行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称画中人穿的是一件精致的孕妇装,衣服外面还有一层透明的薄纱,头发则结成一个圆髻。由于这些细节在原作中都被遮盖了起来,因此肉眼无法发现。

瓦尔特还宣布,他领导的研究团队下一步计划将这种高科技手段运用到更多名画的研究上。在艺术大师们留下的那些耳熟能详的传世名作中,肯定还有更多的秘密等待人们去发现。

晕涂法

据说达·芬奇本人亲自创造了这一名词,用于描述他所称之的“没有线条和边界,就像烟雾一般”的绘画技巧。简单地说,“晕涂法”就是使用涂层叠加的方式创作,作品中的人物和景色往往看似笼罩着一层轻烟,呈现出一种柔和、朦胧的美感。除了达·芬奇之外,这种技法还被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画家所广泛采用。从达·芬奇的许多画作中都能够看出“晕涂法”的鲜明印记,《蒙娜丽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发表在栏目: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