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记者26日从甘肃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获悉,舟曲县境内日前发现了3处北宋摩崖石刻,其内容为修造栈道的纪事。加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1处,舟曲已发现4处摩崖石刻。

  该所副所长何双全表示,这四处摩崖石刻均属宋仁宗皇祐四年至嘉祐四年间刻成的作品,其不仅是研究甘肃南部古道交通、文化交流和茶马交易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北宋时期中央和地方民族关系史的第一手资料。

  此次新发现的3处北宋摩崖石刻,是该所舟曲勘察队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大川镇石门沟村,对因2010年8月8日泥石流灾害损坏的石门沟栈道遗址和北宋摩崖石刻进行保护工程勘察及方案设计时发现的。

  何双全介绍,这3处石刻均分布于石门峡东崖崖面上,与西崖题记相对,下距河床5至12米,从南至北竖向排列。因常年遭受风侵蚀,表面苔藓覆盖,字迹多漫漶不清。根据图像辨认,初定为北宋中期摹刻。

  据了解,第1处摩崖石刻文字面积约1平方米,共26字,标明纪年为“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简要记载了福津县“手分严庆”、“作头叶文政”监修石门峡栈道之事;第2处文字面积约0.5平方米,竖刻4行,每行约10至12字,内容也是修造栈道的纪事,纪年为“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第3处线刻一鸭形图案,未见纪年。(记者 朱世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清远米芾(元章)墓



米子权誊抄的瓦片文字,首次向外人公开

  近日,清远市清新县文化部门在进行文物普查当中,发现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

  据了解,该墓是米芾的衣冠冢,还是真墓,需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清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高峰介绍,清新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员在该县秦皇山一带考察时,偶然发现一座古墓,墓碑上刻有“米元章”3个石刻大字,这引起了专家们极大的兴趣。经初步查实,这正是北宋著名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

  高峰表示,清远米芾墓很可能是埋有米芾骨殖的真墓。“支撑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一是根据南方衣冠冢的特点,在“金塔”中会安放一块写着祖先生平及官衔的铜牌或银牌,但清远米芾墓中没有发现铜牌或银牌。二是南方人在某个地方定居后,一般会回到原籍取走祖先的骨殖,到新的定居点重新安葬,清远米芾墓很可能是后人将祖先骨殖迁葬到这里。三是据江苏的文史专家严其林考证,米芾之子米友仁于南宋绍兴年间,曾往南迁葬过米芾墓。这与清远《米氏族谱》中记载的内容相符。”高峰如是说。

  米芾其人

  北宋书法家米芾,字元章。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至湖北襄阳,世称“米襄阳”,也称“米癫”。年轻时曾在广东任职 光县尉,后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南宫为礼部俗称)。能诗文,擅书画,与苏轼、黄庭坚和蔡襄合称“宋朝四大家”。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米芾墓一直在今天江苏省镇江市鹤林寺黄鹤山下。1984年,当地政府斥资进行了重修。

  不能把族谱完全当作史实

  在 塘村的《米氏族谱》中,米芾以上的先人并无记载。根据《米氏族谱》上所写,太祖米芾的十世孙生于明朝宣德三年,即1428年,明朝立国已经60年。这与1934年版《清远县志》中的“芾十世孙由襄阳于元世迁居 塘”矛盾。

  “这个族谱只能说明清代末年的米氏族人对米芾的历史记忆,但历史记忆不等于历史真相。”“米芾墓”是真是假,还需要进一步考证。(朱绍杰)

  米芾嫡系后人谈先人墓葬

  “我是米元章的第28代裔孙。小时候就听爷爷说过太祖米元章”,66岁的米子权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

  真正促成他们和“发自宋室”的遥远祖先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是2005年前发生的古墓被盗。据米子权回忆,被盗墓室中并没有先人骨骸,而在倒塌的墓碑后面,他发现了两尊没有骨灰的空“塔”。在空“塔”下面,安放着一块瓦片。

  米子权向记者展示了当年自己誊抄的瓦片上的内容,这是他6年来首次公开这些文字。瓦片上并非画有地图,而是书有一段文字。其中提到此墓是宣统三年十月(1911年)重修,墓碑和空塔都是当时修葬的。更重要的是,瓦片上特别提到骨骸的埋葬地点。

  在1935年撰写的民国版《清远县志》卷四中,有这样的信息:清远 塘村的米氏是元代定居下来的,并有编写族谱的传统,他们“乃芾裔也,芾十世孙由襄阳于元世迁居 塘”。

  另外,村民向高峰提供了他们的族谱。在这本光绪年间编写的《米氏族谱》手抄本中,这样写道:“太祖讳芾字元章……太祖婆郑氏念六娘,生子友仁,合葬在獭凹背”。据称,“獭凹背”是宋代清远的地名。(深圳晚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文化部门近日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偶然发现疑似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此墓曾被盗,但究竟是衣冠冢还是真墓以及墓主人的真实身份等都有待进一步核查。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清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高峰介绍,清新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员在清新县秦皇山一带考察时,偶然发现一座古墓。古墓的石碑上记载着:“大宋太祖考内阁大学士讳芾字元章米府君大人、妣诰封一品夫人米母念六娘郑氏夫人合葬墓。”经初步查证,专家们认为此墓应该是北宋著名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

  米芾,字元章,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大家”。此墓于清宣统三年,由米氏后裔重修。墓葬曾被盗。专家表示,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以及是否是衣冠冢都还需进一步核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清末米氏后裔所立米芾墓碑。 清末米氏后裔所立米芾墓碑。

清代手写《米氏族谱》中对米芾墓葬的记载。高峰 供图 清代手写《米氏族谱》中对米芾墓葬的记载。高峰 供图

  该墓是米芾的衣冠冢还是真墓,仍需进一步考证

  近日,清远市清新县文化部门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偶然发现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该墓是米芾的衣冠冢,还是真墓?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清远米芾墓或始修于元末或明初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清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高峰介绍,清新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员在该县秦皇山一带考察时,偶然发现一座古墓,墓碑上刻有“米元章”3个石刻大字,这引起了专家们极大的兴趣。经初步查实,这正是北宋著名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

  古墓的石碑上记载着:“大宋太祖考内阁大学士讳芾字元章米府君大人、妣诰封一品夫人米母念六娘郑氏夫人合葬墓。”该墓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米氏后裔重修。

  经查阅民国版《清远县志》记载:清远境内的湴塘村米氏,“乃芾裔也,芾十世孙由襄阳于元世迁居湴塘(今清远境内)”,有族谱记载。

  据清新县光绪年间编写的《米氏族谱》手抄本记载,“太祖讳芾字元章……太祖婆郑氏念六娘,生子友仁,合葬在獭凹背。”到了米芾第十世孙,从湖北襄阳南迁到今天的清远湴塘村,开创了清远米氏700年的家族史。高峰推测,清远的米芾墓可能始修于元末或明初,清代多次重修,清新县湴塘村的米氏族人,是米芾的嫡系后人。

  10多年前清远米芾墓曾遭盗挖

  此前,北宋米芾墓一直被认为是在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鹤林寺西南黄鹤山北坡下,1984年,镇江市政府对米芾墓进行了重修。此次在清远发现的米芾墓是衣冠冢,还是真墓?这是文史专家们追寻的问题。

  清远文史专家在向当地群众进行调查时了解到,10多年前,清远米芾墓曾遭人盗挖过。盗墓者以为墓中藏有大量金银财宝,但一直挖到装有逝者骨殖的“金塔(瓦罐)”,也没有挖到值钱的宝贝。数十天后,米氏后人发现祖墓被盗,于是捐资重修。

  当年参与重修祖墓的老人回忆,在米芾墓的第一层安放了一个“金塔”,而“金塔”下约0.5米的第二层,才安放有米芾生前的玉佩腰带,如今,玉佩腰带被村民取回放在家中珍藏。墓的第三层则安放了一块瓦片,瓦片上画有埋葬祖先骨殖的地图。

  很可能是埋有米芾骨殖真墓

  高峰说:“如果村民所说的情况属实,则清远米芾墓很可能是埋有米芾骨殖的真墓。”支撑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一是根据南方衣冠冢的特点,在“金塔”中会安放一块写着祖先生平及官衔的铜牌或银牌,但清远米芾墓中没有发现铜牌或银牌。

  二是南方人在某个地方定居后,一般会回到原籍取走祖先的骨殖,到新的定居点重新安葬,清远米芾墓很可能是后人将祖先骨殖迁葬到这里。

  三是据江苏的文史专家严其林考证,米芾之子米友仁于南宋绍兴年间,曾往南迁葬过米芾墓。这与清远《米氏族谱》中记载的内容相符。

  ■链接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南宫为礼部俗称)。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至湖北襄阳,世称“米襄阳”。能诗文,擅书画,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大家”。

  南方日报记者 刘俊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工作人员在清点古钱

  “停!”6月1日上午,苏州干将路改造乐桥段的一个施工工地上,挖掘机的轰鸣声被一声大喊止住:离地四五米的地下,突然露出了一口古井,里面藏着大量的古钱币!随即,工人们第一时间通知了苏州市考古研究所,专家们迅速赶到,一番考证后惊喜不断:这些钱币是北宋中后期所铸,足足有4吨重,这在国内已经罕有,更难得的是,还发现了珍贵的银质“圣宋元宝”!

  一声“停”,救下一口“聚宝古井”

  昨天上午,记者也赶到了位于干将路与人民路交界位置西南处的道路施工现场发现,古井已被进行了回填。

  据当时发现古井的在场工人表示:6月1日的上午,他们和往常一样,在工地上进行常规的施工,挖掘机向地下挖土时突然一个工人大叫了一声“停”。原来,在离地面足足有四五米的地下突然露出了一口看上去就有些年头的古井。

  “我们走近一看,发现原来这个古井不像一般普通的水井那样,蛮有特色的。古井的口子也不是普通井口那样的圆形,而是呈现出了规则的正八角形,井上一圈周围好像是用陶制成的,上下端一共分成了两层,很漂亮。井的周边则是用青砖铺砌而成的,很有江南风格。”现场的一名工人介绍,“进一步的挖掘后,更为惊讶的发现古井的里面还藏有大量的古钱币。于是,第一时间通知了市考古研究所。”

  耗一天,清出4吨的北宋古币

  苏州考古研究所在接报后,当即派出8名工作人员赶到了干将路的施工现场,立刻对发现的古钱币进行了一番抢救性的清理。

  这次考古发掘的铁军是苏州考古研究所的所长助理张铁军,张铁军告诉记者:“因为这次古钱币的数量比较多,所以我们的清理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从发现古币的那天上午,我们一直持续了整整1天的时间才将古币完全整理出来。”张铁军说,随后他们又通过了一天一夜的整理研究,经鉴定一共清理出的古钱币有80多袋,每袋重为50多公斤,总重为4吨左右。按北宋古币的分量估算,这批钱币足足有20多万枚。

  难估价,“圣宋元宝”最为珍稀

  “此次古井中发现的古钱币上层排列十分的整齐,但是下层的钱币排列却稍显散乱。我们在进行处理后发现上层的钱币略大,且刻有‘崇宁重宝’的字样,而下层钱币略小,刻有‘元丰通宝’、‘绍圣元宝’等字样。”张铁军表示,以此判断,这些古钱币应该都是属于北宋中后期的钱币。

  张铁军非常激动地介绍:“值得一提的是挖掘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所铸的‘圣宋元宝’,这是一种不以年号命名的古钱,而且是银质的,比较珍贵。”

  那要给这4吨的古钱币估估价,又值多少呢?张铁军则表示:“这个还不好妄下结论,因为文物的价格只有在进入市场之后才能估算,所以现在还不好说!”

  初步猜测

  避战乱临时埋藏 或与梁红玉抗金有关

  那么,这么多的北宋时期的钱币到底是从何而来?又为何会被人仓促地埋藏于古井之中呢?带着种种的揣测,记者又联系到了这次考古挖掘工作的领队张铁军,张铁军表示:据考古队的初步分析,北宋时期苏州经济比较的发达,成堆的古币最有可能是来自于当时某个商家遇到战乱而仓促匿藏于此的。

  “虽然钱币很多,但我们认为应该不是富贵大户,一般富足的大户家中应该是黄金、白银,而不会直接把钱币储备在家。”张铁军介绍,在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井底有普通的取水罐,所以能推断出这个井应该就是普通的家用井,并非是专门用来储备金银财宝,再加上钱币比较凌乱,所以认为很有可能是因为突然的战乱而导致的仓促埋藏。

  张铁军还介绍道:“我们又和苏州当时的历史进行了比对,发现宋朝的韩世忠和梁红玉夫妻在这一时期曾和金军在苏州东环附近进行过一场恶战,这些钱币很有可能是当时留下的。”

  古钱币的具体来历,还有待进一步考古。

  (姚一鹤 单成志 文/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太原5月24日电(记者王学涛刘翔霄)记者从山西省万荣县文物旅游局了解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在对山西万荣稷王庙大殿精细测绘时,在大殿前檐明间下平槫襻间枋外皮上发现了一处“天聖”年号的题记,明确了它北宋庑殿顶木结构建筑遗存的身份。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中国古代建筑精细测绘-稷王庙课题组负责人徐怡涛说,2007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就对稷王庙进行了田野调查,当时依据其建筑形制,初步判定大殿为北宋建筑。这一题记的发现,确认了它作为中国目前唯一的北宋庑殿顶建筑的身份,同时将国务院公布的稷王庙的建造年代金代(1115-1234年),提前了100多年。 

  “经表面湿处理后,‘天聖’年号的字样可以清楚地辨认。”徐怡涛介绍说,这是一处不明显的墨书痕迹,墨书自右而左竖排三行,因木材年久表面纹路扩大,现在只有右侧的大字可以辨识,左侧字体较小,似是题名。 

  稷王庙位于山西省万荣县太赵村,南北长74米,东西宽46米,现仅存正殿和戏台。其中,大殿为早期木构建筑,单檐庑殿顶。现在正殿内东墙上有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小碑一方,记庙内“修盖舞厅一座”,是中国戏剧史上金元杂剧活动的重要史料。2001年,万荣县稷王庙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由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组成,屋面稍有斜度,俗称“四大坡”,是中国、日本、韩国等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在中国,庑殿顶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明清时期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经过专家和公众评选,昨日公布的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中,25个终评项目我省蓝田五里头北宋吕氏家族墓园、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白水下河西村仰韶文化聚落遗址成功入围,最终结果将在6月初揭晓。

  经过专家和公众评选,昨日公布的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中,25个终评项目我省蓝田五里头北宋吕氏家族墓园、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白水下河西村仰韶文化聚落遗址成功入围,最终结果将在6月初揭晓。

  ■白水下河遗址:拥有最早白灰地面房址

  考古人员对仰韶中期的房址进行了发掘,其中一个房址复原建筑面积364.85平方米,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期单体房址中最大的一例。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房址的地面均为料姜石烧制而成的白灰地面,为目前所知最早使用白灰地面的房址之一。

  ■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发现高级将领印章

  2008年,省考古研究院在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考古时,发现了甲字形王侯级大墓。经发掘,这座大墓乃西汉富平侯、大司马卫将军张安世的家族墓。

  去年的考古发掘中,在6座陪葬坑中,均发现了西汉高级将领的印章,这些印章都系在木俑上,木俑相当于将领本人。其中一个陪葬坑中,一银印章上面书写“步兵校尉”。步兵校尉享有二千石的俸禄,是高级将领,其他5个陪葬坑中出土的印章级别和步兵校尉差不多,都是高级将领。

  ■五里头北宋吕氏家族墓园:家庙遗址多重叠压多次拓建

  该墓葬群为宋代吕氏家族墓葬群,当地俗称“吕氏四贤墓”。四兄弟中,吕大临是我国最早的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之一,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考古”词语。

  考古人员在去年的发掘中,共发现具有叠压、因旧利用关系的房屋基址7层、14座,提取标本500余件,包含现代、近代、清代、明代、北宋五个时间段。吕氏家庙遗址的多重叠压、多次拓建表明,北宋之后历代统治者对吕氏家庙的每一次重建扩展都是政府行为,都是当权者倡导儒家学说的行为表现。 (来源:华商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4月12日,江西省文物工作者在南丰县发现一处罕见的古代道教祈雨祭坛遗址。据专家分析,该祭坛为北宋末年所建,仿北斗七星之形状,在两山之间开凿山石建成,道教人士称之为“凤凰池”,为古代求雨、消灾祈福之用。

该遗址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白舍镇池渡村戈镰石景区,境内为丹霞地貌,石峰耸立,绝壁凌云。在两座山间有一平缓山岗,祈雨祭坛在山岗一岩石上,长约9米,宽约6米,深约0.6米。

据江西省上饶市道教协会秘书长宋黎刚介绍,该遗址是古代举行求雨及消灾祈福等道教法事的祭坛,初步分析建于北宋末年。祭坛的建造仿北斗七星形状,在山石上开凿而成水池,在江西省内属首次发现,在全国也极为罕见,水池走向由北向南,北高南低,可由石阶拾级而下,池中积水终年不干涸,被道教人士称为“凤凰池”。

宋黎刚表示,道教祭坛的作用除求雨之外,还有投简除罪、消灾祈福等宗教仪式。该遗址保存完整,极为罕见,对研究古代道教祈雨等宗教活动与风水学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新社南昌4月12日电 (王昊阳 饶小麟)4月12日,江西省文物工作者在南丰县发现一处罕见的古代道教祈雨祭坛遗址。据专家分析,该祭坛为北宋末年所建,仿北斗七星之形状,在两山之间开凿山石建成,道教人士称之为“凤凰池”,为古代求雨、消灾祈福之用。

该遗址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白舍镇池渡村戈镰石景区,境内为丹霞地貌,石峰耸立,绝壁凌云。在两座山间有一平缓山岗,祈雨祭坛在山岗一岩石上,长约9米,宽约6米,深约0.6米。

据江西省上饶市道教协会秘书长宋黎刚介绍,该遗址是古代举行求雨及消灾祈福等道教法事的祭坛,初步分析建于北宋末年。祭坛的建造仿北斗七星形状,在山石上开凿而成水池,在江西省内属首次发现,在全国也极为罕见,水池走向由北向南,北高南低,可由石阶拾级而下,池中积水终年不干涸,被道教人士称为“凤凰池”。

宋黎刚表示,道教祭坛的作用除求雨之外,还有投简除罪、消灾祈福等宗教仪式。该遗址保存完整,极为罕见,对研究古代道教祈雨等宗教活动与风水学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

发表在栏目: 文化

除了中国书画、瓷器在拍卖市场上进军亿元俱乐部外,古琴也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前晚,北京保利秋拍古董珍玩夜场上,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松石间意”琴以1.3664亿元成交,刷新了古琴拍卖的世界纪录。

  受艺术品市场高涨的影响,一些稀世珍品也现世且在今年秋拍中频频掀起高潮。前晚举行的北京保利秋拍古董珍玩夜场上,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松石间意”琴就拍出了1.3664亿元的天价。

  据悉,这件古琴为北宋宣和二年宫廷御制官琴,被确认为北宋官琴现存于世的唯一典型。北京保利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不仅刷新了古琴拍卖的世界纪录,而且创造了乐器拍卖世界纪录。(记者李健亚)

发表在栏目: 艺术